忠诚担当赴边疆 无悔青春报国防
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志愿戍边学员心声录
编者按
数载磨砺练强打赢本领,一朝听令奔赴军旅新程。又是一年毕业季,一批批军校毕业学员,满怀强军兴军壮志,肩负保家卫国使命,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热血青春、用拼搏奉献、用智慧力量,在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抒写崭新的军旅篇章。今天,让我们聆听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学员七大队部分志愿戍边毕业学员的心声,不久他们将踏上新的征程……
□通讯员 吴广辉 梁艺杰 尹俊巍
顾新文:雪域边关践忠诚
十年戍边路,一生高原情。作为驻守在高原屋脊、生命禁区,海拔4000米以上雪域边关的老兵,我和战友们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守卫的地方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狂风裹挟着沙砾拍打在脸上,稀薄的空气让人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但喀喇昆仑精神逐步融入我的血脉,“进藏先遣连”的模范事迹时刻激励着自己。我们以脚步丈量国土,用生命守护边疆,只为身后万家灯火的安宁。
记得执行某重大任务时,山高路险,保障艰难,我和战友们抗严寒、战天险,连续驻守几天几夜,没有一个人退缩。
几年的军校生活,让我得到淬炼。作为一名高原边防战士,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精神铭记心中,我将重回边防,无悔青春,书写新的守边华章。
李龙:风雪砺剑志愈坚
为了实现儿时的军旅梦,我从大学携笔从戎,来到西部边陲建功立业。幸运的是,我被分配到“白云山团”所在部队。抗美援朝期间,该部前身与美军第25师激战11昼夜,毙伤敌人1400余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红色基因洗礼铸就了我扎根雪域高原的坚定信念。
上军校前,我和战友们斗严寒、战风雪,多次出色完成重要任务。一次次战斗经历,让我明白了驻守雪域高原的意义!考入军校后,“全国道德模范”“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和“时代楷模”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的先进事迹,引领、激励我刻苦学习、训练。我参加大学“精武杯”比赛,和团队一起夺得象征最高荣誉的“精武之剑”;担任学员队模拟连骨干,还多次获评“四有”优秀学员和训练标兵。
这些年,我始终不忘一名高原战士的神圣使命,心中也早已把高原当作第二故乡。经过数年磨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我勇毅前行。
庾怡晨:矢志边防展豪情
小时候总听爷爷讲述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参军的梦想就在我心底萌芽。电视上看到解放军逆行的身影,那年高考,我毅然选择军校。
进入军校后,大一的一次观影深深震撼了我:卫国戍边英雄们的铮铮誓言,特别是陈祥榕烈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告白,让我深刻认识到边防的神圣。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毕业后去边防一线!于是,我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磨炼意志;在科研实践中,参与研发的定向防步兵地雷,荣获特种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获2024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国赛二等奖。
如今,军号吹响,我将不负使命,走向边防。
孙炜森:青春戍边铸荣光
军校入学时,我被边防战士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大三寒假,我来到海拔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感受戍边英雄的家国情怀和牺牲奉献。
当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和烈士墓,我的心灵又一次洗礼升华。那一刻我立下誓言:毕业后,一定要到最艰苦的高原边防去,让西北的种子扎根边防!
从那以后,我的学习劲头更足了,训练热情更高了,全期成绩名列前茅,我还经常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主动帮助同学提高成绩,积极参与大队“爱心向黔进”活动,成了大家眼中一专多能的“学霸”!
虽然在别人眼里,我算得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但面对毕业分配的多元选择,我依然坚定选择赴边,把康西瓦的诺言写入军旅人生。
王加明:天山“雄鹰”守边疆
我参军入伍的想法,源于2016年张超烈士用生命捍卫海天的英雄壮举。那年,我满怀憧憬参加招飞,却因0.1的视力之差没能通过体检。当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张超无畏的身影如同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2019年,读大学的我毅然参军入伍来到边防某部,那里冬夜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呵气成冰、睫毛挂霜,我的任务是在刺骨寒风中连续清除跑道积雪,保障飞机正常起降;酷暑时,那里沙暴骤起,我经常要眯着双眼不间断检查飞行环境。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现代化边防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渴求。
繁忙的飞行保障之余,我争分夺秒捧起书本复习功课,终圆军校梦。入校后,工程兵“白龙马精神”和学院“忠诚智勇、敢打必胜”的野战精神,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前行。毕业之后,我将把所学所获毫无保留地献给边防事业,像守护苍穹的战鹰那样,用忠诚和智慧捍卫祖国的边防!
(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