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烈士纪念日,3名九旬老战士讲述亲历往事
缅怀英雄烈士 传承红色基因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通讯员 王国防 古敏
今天,第十个烈士纪念日。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矢志奋斗、英勇牺牲。
以国之名,缅怀英烈。共和国生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听他们讲述亲历往事,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
“烈士纪念日,让我想起了当年在战场上厮杀的场景,正是有这些英烈,才有今天的中国。作为老战士,我们将发挥余热,讲好红色故事,勉励年轻一代继承革命传统,建设强大祖国。”老战士们纷纷表示。
老战士邹洪贤:
“战争太残酷了,不少伤员来不及救治就走了”
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二十离职干部休养所,93岁的老战士邹洪贤思路清晰,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故事。
邹洪贤,黑龙江兰西人,1930年1月出生。1947年8月入伍,1949年6月入党。参加过锦州、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高小毕业后,本准备继续升学,但由于身患疾病,失学在家。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我参军入伍,有幸参加了几个大的战役。” 邹洪贤说。
1948年10月,锦州会战开始了,这场战役是辽沈战役的第一个阶段,是东北战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也是全战役的关键一着。邹洪贤参加锦州会战,担任实习护士,负责抢救伤员。1949年1月,平津战役打到后期,战场上伤员骤增,护士急缺,邹洪贤投身战场、救护伤员,负责对伤员做简单的止血包扎,然后安排送去后方医院。
“战争太残酷了,那时候伤员一批批送下来,不少来不及救治就走了。由于没有制空权,也就没有前后方,我们不少医护人员也在战争中牺牲了。” 邹洪贤说。
1950年,邹洪贤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志愿军后勤二分部第十兵站医院任护士长,因救护工作做得好,还立了功。
“上甘岭战役是阵地战阶段打得最为激烈的一次,炮火激烈、兵员伤亡惨重,我在战场上不顾炮火枪弹,抢救伤员,及时包扎伤口,送往战地后方医院……”谈及往事,邹洪贤历历在目。
战争胜利了,朝鲜百废待兴。邹洪贤随着部队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5年。从出生入死到帮助朝鲜战后重建,邹洪贤最感触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一胜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的骄傲和宝贵的财富。”
老战士施诚:
“忘不了战争的惨烈,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以前每天都走路,现在上岁数,走不动路了。这个电动轮椅,就是我的代步工具。” 采访中,施诚言语铿锵有力,偶尔还会有一些肢体动作,看不出是一位91岁的老人。
1946年12月,14岁的施诚在南通中学参军入伍。“当时学校里正在征召入伍兵,我主动报名参加,连家里人都不知道我去参军了,我就义无反顾地跟着部队出发了。”施诚告诉记者。
入伍后,施诚在华中军区下辖的苏中军区卫生学校当见习医务员,学习医学卫生知识的同时辅助教员做好救助工作,主要负责包扎创口和清洗手术工具等。
“枪声一响,就有伤员下来。战场上医护人员就是将士们的定心丸。”施诚对记者说,作为战地卫生员,他和其他医务人员不怕流血牺牲,从战场上抢救下不少伤员。
在战时,施诚还深入基层、乡村,并且不间断地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提高了指战员的健康水平,有效地控制了当时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
此后,施诚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施诚主要在行军中负责照顾病员。
“厦门解放后,我军发动了金门战役。当时战况非常惨烈,有些主力团都打光了。我永远忘不了那段经历,忘不了战争的惨烈,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施诚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在福建军区文化速成中学的教育培训下,施诚熟练掌握相关医学理论知识,具备了独立完成创伤急救的能力。结业后,他主动申请去医院工作,救死扶伤。先是去了水兵师复员大队当军医,教授新兵医学知识,后调任八一医院骨科。
施诚说,能参加中国革命是他一生的幸运和幸福。“我们的贡献微不足道,但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么好。这辈子,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跟着共产党,投身这支英雄的部队,当了一名军医。”
老战士朱新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参加志愿服务、撰写理论文章、玩微信发朋友圈……已经93岁的老战士朱新星,把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回顾自己曲折跌宕的一生,老人百感交集,直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我能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离不开二叔的启蒙。二叔朱垂是南京市行委委员,当时南京地下党组织牺牲一批催生一批,前赴后继,二叔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典型代表。从小二叔就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坚定跟着共产党,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朱新星说。
朱新星,江苏涟水人,1930年4月出生,1946年2月入伍并入党。央视《红色军医》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
1947年华东野战军转战山东后,组建了直属医院(命名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直属医院),朱新星跟随卫生部行动,在卫生部医校当学员,学习医学知识。
“我很幸运,当时一位卫生部长李振湘言传身教,亲临手术台指导手术操作,做具体的示范和细致的讲解,我的医学技术得到很大提升。”朱新星告诉记者。
让朱新星自豪的是,他任党内职务经历丰富,历任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等,于1952年被选为三野卫生部党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被选为七医大党代表大会代表。
1989年底,江苏省原新四军老同志发起组织省新四军研究会,南京市军地原新四军老卫生工作者同时组建新四军卫生会。朱新星选择为新四军研究会做实事,担任副秘书长,每次组织专家深入到社区基层进行义诊。同时,做些卫生、护理培训,慰问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很受群众欢迎。
如今,93岁高龄的朱新星,思维清晰,眼不花耳不聋,说话中气十足,满面喜含笑,整天乐呵呵,“离休后,我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看看书,上上网,写写文章”,十几本笔记本记载着他日常所思所想所悟所得。“我的作品集很快就要出版了。”朱新星兴奋中带着自豪。朱新星。受访者供图
(原载《南京日报》2023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