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人物

抗美援朝老战士忆战争往事: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3-10-26 19:09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抗美援朝老战士忆战争往事:  

誓死捍卫“钢铁运输线”,建起打不烂炸不断的“英雄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73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赴朝后首战。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也是19万余名志愿军烈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

昨天,记者采访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3名老战士,听他们分享亲历往事。

93岁老战士胡恒隆:

誓死捍卫“钢铁运输线”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二分部汽车第一团,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今年93岁的胡恒隆,讲话条理清晰,笑声爽朗。

1949年6月,胡恒隆报名参加第四野战军,当了兵。因为学过开汽车,他被分配到了汽车团,负责粮食弹药运送任务。1950年11月,胡恒隆正式入朝。

战场上,最令胡恒隆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战友杨从芳“调虎离山”智斗敌机。“我当时是后勤二分部汽车一团八连的文书。五次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前线急需粮弹,上级把运输任务交给了我们连。”

那天,车队正在行进过程中,3架敌机突然前来,杨从芳不顾个人安危,利用自己开的车作诱饵,一会开灯,一会熄灯,调虎离山,把3架敌机吸引住并远离大车队。30多里长的平原封锁区里,3架敌机对他又炸又扫射,但他的车只在大箱板上被打出几个小洞。“杨从芳的大智大勇,使30多台车辆摆脱险境,他的英勇事迹在汽车部队里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鼓舞了士气!”

在如此艰苦的形势之下,志愿军驾驶员们想了很多办法,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为粉碎美军的“绞杀战”,筑就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做出了贡献。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乐观成为胡恒隆的精神支撑。“打起仗来没时间想念家人,只想着完成好上级布置的每一个任务,能活着回去都是非常幸运的。在上甘岭战役前,我们备战压力非常大,任务安排很紧密,我就预感这次战役不一般,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妈妈,信里说,‘妈妈,如果两个月之后你收不到我的信,说明恒隆已经不在了。’”

战争胜利了,朝鲜百废待兴。胡恒隆随着部队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5年。从出生入死到战后重建,胡恒隆最有感触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一场胜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的骄傲和宝贵的财富。”

92岁老战士张长令:

“一碗炒面帮我冲出敌人包围圈”

“战争太残酷了,我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很不容易。”在鼓楼区军休一所,92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张长令思绪万千,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时常浮现在眼前。

张长令,山东招远人,1931年10月生,1947年7月入伍,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战时二等功1次、战时三等功4次、战时四等功1次。

抗美援朝战争中,张长令先后参加了援朝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在1951年援朝第五次战役中,我时任志愿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通信连班长,我和战友在领受指挥部下达通知前线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在传送命令的途中,遇到几个美军士兵。”张长令回忆道,“为了迷惑敌人,我提议大家敲响随身携带的搪瓷缸,制造出很大的声响。敌人以为我军人数众多,便不敢轻举妄动,这为我们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争取了时间。”

当时,张长令和战友们一边战斗一边游走,战斗中同行战友不幸都牺牲了。

“战争太残酷了,太残酷了……”讲到牺牲的战友,老人一直重复着。

“那个时候没有退路了,我利用仅有的几个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敌人扔去了干粮袋。没想到,一碗炒面帮我冲出敌人包围圈。”张长令告诉记者。

原来,干粮袋子里是仅有的一碗炒面,在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炒面迎风四处弥漫,飘扬在空气中。美军士兵以为是手榴弹,但没听到爆炸响声。当他们看到了弥漫的粉尘,又以为是化学武器,就统统趴在地上,等他们反应过来时,张长令已奋力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一鼓作气向前线部队奔去。

“我按时将指挥部下达的命令传送到了前线部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也因此被七十九师授予战斗二等功。” 张长令说。

91岁老战士王格善:

金刚川上建起打不烂炸不断的“英雄桥”

“我的生日是10月25日,与抗美援朝纪念日是同一天。”在江苏省军区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王格善跟记者特别强调。

1932年出生的王格善今年91岁,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王格善出生在山东潍坊的一户农民家庭,从小家里就很贫穷,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年幼的王格善经常在地里帮父亲干活。1949年1月,17岁的王格善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军,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1951年随所在部队入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尽管过去了70多年,但朝鲜战场的惨烈,深刻在王格善的记忆中,当年金刚川战役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53年5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发起了夏季东线反击战。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连奉命经过长途急行军进入前沿,接受维护金刚川上光丽山渡口的任务。”王格善说。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句话:白天是美军的天下,夜晚是志愿军的天下。王格善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外面敌机在轰炸,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则是从上到下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防空洞里热热闹闹,同志们有的在缝补衣服,有的在阅读着祖国人民的慰问信……中午炮停了,大家来到桥上一看,只打坏四根支柱六根桥桁。一排长刘长贤和三班的同志开了一个“诸葛亮会”,群策群力,不到5个小时桥就修复了。大家正要休息的时候,通信员苏兆明一面跑一面喊:“同志们,美国佬给咱们送礼来了!”原来,敌人打来的102发炮弹没炸断桥,却把鱼炸死不少,水上漂着白花花的一片,被小苏发了个“外财”。汤锦春连长一看小苏提着一桶鱼,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噢!美国炮弹命中率不低啊!好,小苏!送伙房去,今晚来个红烧鱼!”

时间就是胜利。王格善清楚地记得,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整个工兵连全部动员起来,原来需要一二十个人抬的500多公斤重的桥脚,现在6个人都能抬起来走……所有工兵连战士只有一个信念:“让战友们迅速过桥,及时把弹药物资补充给前线!”

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王格善所在的工兵连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条“生命线”。

“这座打不烂、炸不断的岩里大桥也被称为‘英雄桥’,它一直坚守到板门店美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是很了不起的。”王格善自豪地说。图片为受访者供图(原载《南京日报》2023年10月25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