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供厨神”陈金华——
一把锅铲三尺灶台诠释为军初心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通讯员 吴风萱
凌晨4时,训练基地天色将明,南京军供站厨师陈金华已经带领大伙儿搭起灶挥起锅铲,架上热气腾腾的蒸笼和粥桶。近日,南京军供站首次尝试在野外供应多样化早餐,已到退休年龄的陈金华誓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今年是陈金华在江苏南京军供站工作的第44个年头。在180平方米的军供操作间内,制作了1800余批军供餐,多年如一日坚守三尺灶台的他,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军供厨神”。
陈金华的父母和舅妈都是军供人,灶台跃动的火焰、浓汤热菜的香气、军装叔叔的笑容,构筑起了陈金华儿时的“第二个家”。
1981年,军供前辈们将接力棒交到陈金华手中。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记录了陈金华“白天军供、晚上拜师”的学艺历程。翻开看去,既有“军列暗号”,也有“大厨秘籍”,还有“炼体神功”。陈金华觉得自己就像块“执着的砖”,哪需要往哪搬,搬到哪学到哪。
此外,陈金华在上级指导下规划了人才培养、设施升级、资源优化等发展目标,建立了系列保障方案和操作规范,带领军供集体把老旧站点建成了流程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科学化、设备现代化的“美好新家”。
数十年来,从一菜一饭到五菜一汤,从桶装打菜到盒装分餐,从赠水到赠送牛奶水果小零食,从纸箱送餐到保温箱运输……陈金华对军供饮食的追求没有止步于丰富菜品,还在把控原料、均衡营养、保温送餐上创新。他牵头定制了10类含100余种菜品的菜单,还准备手工点心、水果酸奶、姜茶糖水等随餐小食,为部队提供“点餐式”服务,努力实现“众口兼调”。
为了把南京味道留在官兵心里,陈金华又带着大家推出金陵特色套餐。陈金华独家钻研的熏鱼、肉圆、桂花鸭、大肉包等金陵军供菜在官兵之中口口相传,已然成了南京军供站的闪亮招牌。
“师父,这个红烧肉按配方怎么没您烧的好吃,是不是还有啥秘方啊?”大清早,陈金华收到一连串图片和消息,他耐心地向徒弟分析原因。退休前,陈金华把陪伴他多年的切配“宝刀”留给了军供厨房里的爱徒们。
如今,南京军供站不仅培养起了土豆丝切作火柴棍、大锅菜烧得好味道的手艺人,还打造了可全自动洗切炒菜的智慧厨房,配置了可全程同步制作送餐的军供信息化系统,组建前出保障分队,添置野战给养单元、恒温送餐车、车载冰箱等移动设备,加强定点保障、伴随保障等多种军供保障模式,切实做到部队需求在哪里,南京军供就保障到哪里。
南京军供站曾获“全国重点军供站”“军供保障先进单位”“首届东部战区交通沿线军供业务技能比武第一名”等荣誉肯定。陈金华告诉记者,希望每一个军供人传承发扬“忠诚担当、敬业务实、执着淡泊、兴军强国”的南京军供精神,让为军服务的红色使命真正扎根到每一个军供人的心中。(原载《南京日报》202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