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人物

季有清:在万米高空和蘑菇云“赛跑”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  发布时间: 2024-12-31 15:0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季有清:在万米高空和蘑菇云“赛跑”

□通讯员 陈贡全 田国 练红宁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毛蕾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六十周年纪念日。随着档案解密,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央视推出三集纪录片《穿越蘑菇云的人》,揭开了那段伟大而神秘的尘封往事,也让本刊记者了解到,有位50年前曾驾机追赶蘑菇云的“穿云勇士”,已在南京低调、平静地生活了40年,深藏功与名。近日,本刊记者在鼓楼青岛路社区一间普通会议室,见到了年逾七旬的“穿云勇士”季有清。

眼前的季有清,身形相貌都很普通,眼神中却透着果敢与坚毅。他谈吐幽默风趣、谦逊豁达,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当被问起50年前那次“穿云取样”的经历时,季有清的表情变得严肃,任由记忆带着记者回到了50年前那个对他而言刻骨铭心的时刻——

万米高空追赶蘑菇云

1974年6月17日下午2点整,我国在罗布泊上空进行了第十六次核试验。执行这次“穿云取样”任务的是原空军某部的空、地勤人员,某场站等有关人员和5架歼-6飞机。

在执行核试验期间,全国各路精英从四面八方云集某基地。平时人员不多的某机场有了明显变化。饭堂里人头攒动,球场上热闹非凡,连放电影也得分成上、下两场。

机场上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各种仪器、各个部件在此组装、安装,挂弹飞机也将从这里飞向靶场投放……各路人马都紧张工作着,努力做到周到细致,确保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核试验当日天气少云,风力2—4级,低空有轻度浮尘。下午2点整,随着一声巨响,一颗1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在机场待命的5架歼-6飞机陆续执行“穿云取样”任务。核爆大约5分钟之后,第一架飞机起飞,随后每隔5分钟起飞一架,飞向核爆中心实施取样。季有清驾驶的飞机排在最后,作为备份机。所谓“备份”,就是在前面的飞机出现异常情况时,随时准备接替前面4架飞机的任务。

所以当塔台传来备份的5号机准备起飞的命令后,季有清下意识地察觉到前面的飞机可能“有情况”,但他没有时间多想,立即娴熟地开车、滑进跑道、加油门起飞。动作准确,一气呵成。

但作为最后一位起飞的飞行员,季有清面临特殊的挑战。因为“穿云取样”的最佳时机已过,此时的蘑菇云不但越升越高,浓度也逐渐降低,他必须争分夺秒地和蘑菇云赛跑!

“穿云取样”的预定高度是12000米。但当季有清驾机爬升到六七千米时,蘑菇云的“柱子”已变成银灰色的立体云带,并随着风向倾斜。红褐色已逐渐消去,蘑菇云在不断上升,向四周扩散。当飞机沿着预定的航向飞行至约10000米高度时,蘑菇云已从飞机的左侧方慢慢向左后方转移,而蘑菇云的顶部,好像在和飞机比赛似的一起上升。当飞机升到12000米高空时,季有清看见蘑菇云仍在他的机翼上方。季有清只得驾机继续追着蘑菇云爬升,直“追”到14600米的时候,机身终于和蘑菇云的顶部持平,具备了“穿云”的条件。

为了任务请求二次“穿云”

但此时的歼-6飞机像喝醉酒似的,不太稳定,操作系统舵面效应很差。经验丰富的季有清意识到,只要自己的动作稍微偏大,飞机就会剧烈抖动,有进入失速或螺旋的可能。胆大心细的季有清屏住呼吸,小心驾驶着飞机进入平飞状态,操纵动作特别柔和,心里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蘑菇云瞬息万变。此时,离核爆已过去近一个小时,受时间、高空风的影响,“蘑菇”已变成了灰白色的、有较大高度差的薄薄云带,给取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季有清选准了一大块相对较浓的蘑菇云层,细心修正航向,使飞机机头对准蘑菇云最稠密处偏上方,略带一点下滑角,做好取样准备。

打开取样器电门,检查取样器打开的指示灯亮后,季有清向指挥员用密语报告。

季有清目视前方,选择好目标,调好飞行航向,对准蘑菇云最稠密处,从中一穿而过。他略感飞机有一些轻微的抖动,好像钻进了蚊帐里,一晃而过。取样器的剂量表瞬间发生了变化,季有清立即向地面指挥员密语报告相关数据。

成功穿云之后,由于担心剂量不够,季有清申请二次穿云,并已计划好了再次穿云的路线:来一个“8”字穿云法,准备先左拐弯,过来之后掉头再穿一次,能够保证不偏航,万无一失。

但是这一次,塔台指挥员没有同意季有清的申请,而是要求他立即返航。季有清仍不甘心,又请示了一次,得到的回复还是返航。军令如山,季有清只好按照指挥员的口令返航。季有清在这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大约为53分30秒。

平安着陆后,季有清才得知,先于自己起飞的3号机成功取样、穿出蘑菇云后,因偏航竟然还没有落地,所以出于安全考虑,指挥员才要求季有清返航。好在不久,在塔台指挥所和3号机飞行员的通力配合下,第三架取样飞机有惊无险地平安落地,大家悬着的心才随之放下。

“穿云勇士”50年深藏功与名

当5架取样飞机全部安全落地后,5位“穿云勇士”就圆满完成了取样任务。取样飞机滑到了洗消停机坪,等待着防化人员的洗消。紧接着,取样人员进入外场浴室进行身体洗消。

在浴室外间,脱下沉重的全密封头盔,抛弃所有携带的装具及衣服等物品,由专业人员对飞行人员进行全身仪器测量。季有清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只要测量仪器靠近身体,测量仪的红灯就不断闪亮,并发出吱吱吱的响声。测量的工作人员叫飞行员们赶快去浴室进行全身冲洗,然后再次测量……就这样测了洗、洗了测,反反复复十多次,直到测量仪器不闪不响了,这个澡才算洗完了。洗完澡后,季有清和其他参与任务的飞行员被直接送到基地医院进行体检观察,身体康复无大碍后,又被送到疗养院康复疗养了一个月,此后回到部队恢复了正常的飞行训练、战备值班,直到1984年带着三等功转业,回到南京与家人团聚,低调但认真地工作、生活着。

“当兵就该干当兵的事。”这是采访中季有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这位有着20年军龄的老兵认为,只要国家需要、国防建设需要,身为军人就应该奉献一切,这很平常,没什么值得张扬的。

事实上,“穿云取样”任务结束后,季有清和所有“穿云勇士”们一样,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严守秘密、坚守初心,深藏功与名,连身边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壮举,即便在已经“解密”的今天,依然不曾向人提起。

“直到这次央视记者突然找到我,说要采访我。”季有清风趣地说,“我问,我有什么好采访的,记者说因为我飞得最高(14600米),我想这话倒是没错,只能答应了。”

但让季有清没有想到的是,报道在央视播出后,不仅爱人“对我的态度更好了”,已经92岁的初中班主任也突然打来电话,很激动地说,刚看了电视,很意外很惊讶,更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几十年前参与过这么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自己也感到光荣。此外,他还无意间在手机上刷到儿媳妇“悄悄”发的“朋友圈”:“平常低调的公公做过这么了不起的事。驾驶战斗机穿越核爆后的蘑菇云,14600米逆行而上,穿云取样,无惧生死,一心只有完成任务。感谢央视宣传报道,老先生的事迹感染激励我辈。”

说这些时,76岁的季有清一直在豁达地笑。这位1948年生于张家港南丰镇、因村中有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而向往军营、17岁招飞入伍、20岁航校毕业分到原空军某部、21岁随部队进驻某基地、26岁执行“穿云取样”的飞行勇士,此时就如邻家普通的幽默大叔,阅尽千帆,心归观澜,打球、旅游、陪伴家人,安享美好的退休时光,只在和战友们相聚时,会吟出小诗:

“一声巨响震天地,万众欢呼惊鬼神;

“穿云取样为科研,强军路上阔步行。”(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4年12月2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