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档案 一堂好课
■练红宁 毛 蕾
开栏的话
耕耘春天里,绘就新“丰”景。新画卷里,有宏阔的大写意,也有精细的工笔画;有精彩的舞台剧,也有幕后的小鼓点。
时代大潮,浩浩汤汤。我们看见的,有奔涌的浪潮,也有晶莹的浪花。从今天起,本版开设“国防微故事”专栏,力求以小的切口、新的视角、实的笔触,聚焦国防领域的点滴变化,关注推动国防建设发展的坚实足印,讲述富有时代气息的国防故事,敬请关注。
一组教学档案、一组学生档案、一组日记档案,占据了国防教育专家、东南大学原武装部部长、原军事教研室主任董本植满墙书架的“半壁江山”。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董本植,笑称这些都是他的“宝贝”。
按年份分装在数十个蓝色塑料档案盒里的,是教学档案。档案里,不仅有他的备课笔记、资料等,还有许多讲座预告海报。其中,最新一张预告的讲座主题为“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地点在东南大学“致知堂”。这场讲座是董本植的第2138场国防教育讲座,也是他在东南大学的“最后一课”。
“致知堂”对董本植有着特殊意义。1987年10月23日,从军队院校转业至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董本植在这里举办了第一场国防教育讲座,主题为“南疆战火”。报名踊跃,不得不三易场地,从普通教室换到能容纳数百人的“致知堂”。
董本植在校内外举办国防教育讲座广受欢迎,这和他30余年的军旅生涯分不开。董本植1953年入伍,1966年被选调进入罗布泊核试验场,先后参加9次核试验。下部队、当教员的丰富经历,成为他宝贵的教学素材。在他看来,“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
一是内容要“烫”,紧贴时事热点。董本植的国防教育讲座,课件经常改到最后一刻。他将新闻热点,甚至讲座当天发生的动态,都“塞”进课件。学生常说:“董老师的课更新速度与新闻同步!”
二是案例要“硬”,用事例讲好故事。谈大国重器,他讲到参加核试验的亲身经历:“第一颗氢弹爆炸时,我在距离爆炸中心58公里外的安全区,依然感受到强大的冲击力,所有人都在喊:成了!成了!”讲到这里,台下掌声雷动。
三是情感要“沸”,要语带感情。董本植一直保持站着讲的习惯。“董老师讲了1个多小时,动情处肢体语言丰富,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耄耋老人。”“最后一课”时在场的一位学生印象深刻。
书架第二层,摞满了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袋子里除了老照片,还有他数十年积攒下来的、不计其数的留言纸条、学生来信。
在部队时,董本植就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至今已积累了近百本。同样保持的习惯是,坚持收看军事新闻、关注国际局势,将要点写进工作日记。
最近两年,董本植做访谈、拍短视频,继续传播国防教育理念;做时事、军事新闻剪报,不定期请学生带到学校展览;写回忆录,将以前讲座中的内容写成书送给大家。
董本植说,告别讲台的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只要身体还好,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要继续为国防教育作贡献!(原载《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