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人物

四代接力从军 82载家国相依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8-04 14:5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四代接力从军 82载家国相依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对得起”三字薪火相传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刘欢欢 景宏宁 范宗伟

“叔,我在部队一切都好!训练虽累,但每次看到太爷爷的‘勋章’,浑身就有劲了!”近日,在火箭军某部服役的李有超,给远在南京六合老家的叔叔李伟打来电话。

李有超口中的“勋章”,并非真正的奖章,而是家族第一代军人——曾祖父李学正的功劳证和革命残疾军人抚恤证的复印件。这通寻常的报平安电话,道出这个军人世家绵延82载的军旅血脉。

在南京市六合区,红色基因深植一方热土。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桂子山烈士陵园等印记,激励着代代青年。李学正一家四代接力从军的故事,正是这片土地家国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我爷爷1991年就走了,那一年我刚出生,虽然我的记忆中没有爷爷,但从小就听我爸说过爷爷在部队的事迹。”李伟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崇敬,“我爸常说,爷爷是他们那代人的英雄。吃不饱穿不暖,命都拴在裤腰带上,可为了胜利,就是能豁出去往前冲!”

李伟说着,翻开泛黄的《革命残疾军人抚恤证》,上面的记录显示,李学正于1942年10月入伍,在1946年3月的一场战役中负伤,残疾情形中详细记载着“右腿部枪伤,子弹在小腿肚,走路垫脚后跟,左大腿胯侧穿枪伤”。

爷爷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李伟的父亲李子荣。“我爸总说,是受爷爷感召才穿上的军装。他把爷爷的黑白照片和这些证件当宝贝,一直带在身边。”李伟说,他入伍时,父亲也让他把爷爷的证件扫描了存在手机里,“他说,‘这是咱家的根’。”

李伟讲起父亲服役时的一次义举。1993年在黄山进修时,一名产妇大出血,血库告急。“我爸想都没想,卷起袖子就献了420毫升!后来产妇平安生下双胞胎,家属送来锦旗,写着‘不怕牺牲,救死扶伤’,他当年还被评为学雷锋标兵。”李伟的语气充满自豪,“2000年转业,我爸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六合老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一干就是20多年。他总说‘退役不能褪色’,在基层岗位上,一样在为人民服务。”

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了李伟人生最坚定的灯塔。大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军营。2014年,新兵李伟被派往荒漠戈壁进行实弹射击训练。“高原的风像刀子,刮得脸生疼,每天早上醒来,枕头边都是鼻血结的痂。”回忆起初入军营的艰辛,李伟坦言,“当时太苦了,我还躲在帐篷里,哭着给我爸打了电话。”

但电话那头的父亲沉默了片刻,只说了一句:“你把手机里爷爷的证件打开看看,你现在这点苦,算啥?”

李伟说,当时,他攥着电话,眼泪掉在军装上,突然就明白了“传承”两个字的分量。“爷爷爬过的战场,爸爸守过的岗,我不能丢!”那晚,他在日记本上重重写下誓言。从此,训练场上他总是最早到、最晚走。凭着这股狠劲和扎实训练,他在实弹射击中表现出色,当年就获评“优秀义务兵”并提干。

时光流转,李家的军旅血脉迎来第四代。2024年9月,李伟的侄子李有超参军入伍。临行前,李子荣握着他的手,眼中满是期许:“咱老李家四代人穿军装,要坚持‘对得起’三个字原则,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党和国家,对得起老百姓!到了部队,别怕吃苦。”李有超挺直腰板,声音洪亮:“爷爷,我记住了!”

李子荣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里面是李学正的功劳证和抚恤证复印件,“这是你太爷爷的‘勋章’,坚持不住的时候就看看。”李有超接过信封,紧紧攥在手里,怀揣着祖辈的报国梦,开始书写属于老李家的军旅新篇章。

挂了电话,李伟再次轻轻抚摸着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泛黄证件复印件。从解放战争的硝烟到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从太爷爷腿中的子弹到侄子脚下磨破的水泡,褪色的纸张印着不变的初心,冲锋的呐喊化作无声的传承。那句“部队就是家”的叮嘱,早已融入血脉,化作四代人胸前军人徽章永不褪色的光芒。一个家庭的红色传奇,仍在续写;一个民族的精神长城,于无声处,巍然耸立。(原载《南京日报》2025年7月23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