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新闻

《南京日报》四篇系列报道南京争创双拥九连冠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2-16 22:4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民军队爱人民 

——南京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为展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新成果新探索,营造浓厚氛围,本报今起开辟《南京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专栏,展示我市双拥工作的亮点做法,共同推动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  

  每到星期四,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医生就会来到南京梅园新村社区家庭病房,为社区居民义诊,他们已经坚持了30余年;老兵退伍之际,东部战区某部警卫连又一次向战友们交接帮扶社区残疾人的接力棒,这一传也是30多年,还被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南京是一座兵城,到处都有子弟兵的身影,也到处都是对子弟兵爱人民的点赞。

  大桥情怀始终是引以为豪的篇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68年6月24日,大桥守护部队正式进驻。一代代守桥兵们克服酷暑严寒,用生命护卫,以青春相守,忠诚卫士的风采与巍巍大桥交相辉映。他们凭着机智和勇敢,捍卫着大桥安全,被誉为“天堑飞虹的平安使者”。去年12月29日,大桥通车50周年,武警江苏省总队南京支队官兵排练了《战士心中有座桥》以朗诵配视频方式向人们讲述守桥兵的故事、守桥兵的历史,让人们感受到守桥兵的情怀。

  人们忘不了:2002年那个冬夜,一列货车上掉下3块大铁锭和数十个小铁块。“呜——呜——”另一列车呼啸着越开越近,哨兵李洋迅速打开执勤手电筒,迎上前去发出紧急停车信号!当满载1600多名乘客的列车停稳后,司机紧紧地握住李洋的双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一周后,原铁道部致电武警部队表示感谢。

  人们忘不了:荣誉室里那件缺了角的军大衣是老兵袁沈石舍生忘死从火车轮前救出两名顽童的见证;“背你去看桥”的故事也成为美谈……

  一桩桩一件件,铭记在南京人民的心中。

  驻宁部队官兵完成备战打仗训练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是南京人民的守护神。

  2015年,为支持主城发展,大校场机场完成搬迁,为南部新城腾出了10平方公里的宝贵发展空间。

  2016年,因连日暴雨和洪峰经过,驻宁部队官兵不分昼夜、连续奋战,战管涌、加堤坝、堵豁口,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成功抵御秦淮河和两湖流域历史第一、长江流域历史第四高水位的特大洪水,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18年1月,三场暴雪突袭南京,驻宁官兵凌晨出动,奔赴交通要道和车站机场、城市公路,与人民群众一同扫雪除冰,确保了大动脉的畅通,创下多个“一夜雪无”的奇迹,让南京成为网红,子弟兵小憩的照片更是被转发无数。

  数十年来,驻宁部队官兵参加南京长江大桥、沪宁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参加青奥会、国家公祭等重大活动的保障,参加应急救援、扶贫帮困,哪里有险情和需要,哪里就是人民子弟兵拼搏奋斗的战场。南京市各级领导走访时,部队领导还是那句老话,南京有什么需要部队做的,只要提出来,部队会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

  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雷锋生前战友、84岁的原溧水人武部政委赵明才把学雷锋与初心使命教育有机结合。50多年来,他到全国各地、军营内外义务传播雷锋精神,退休近30年来自费赠送雷锋图书近万册,作报告3400多场,听众达182万多人次,成为“背着雷锋纪念馆”的宣讲者。

  持续28年的“雷锋常驻夫子庙”,让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和陆军工程大学官兵学员深切体会学雷锋的实践人生,连续10年扶助贵州小学师生的陆工大“爱心向黔进”团队和连续8年扶助贵州少数民族小学的气象海洋学院“春晖行动”团队双双被国家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今年2月份,“当代雷锋”郭明义也来为他们加油,在南京建立了12支“郭明义学雷锋爱心团队”。

  江苏省军区首长每年都要到驻地敬老院看望,给老人们送上关怀和温暖,省军区系统不仅涌现出王继才王仕花这样的全国双拥模范典型,今年已涌现救助受伤群众的哨兵、协助民警抓逃犯的纠察官兵等先进典型。东部战区、东部战区空军、南京军区善后办、武警江苏省总队、南京警备区、东部战区总医院、临汾旅等部队到驻地和外地走在精准扶贫的拥政爱民路上。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缪志刚 练红宁

  (原载《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拥军典型成城市闪亮名片 

—— 南京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系列报道之二

  11月6日,在江苏双拥工作专题培训会上,革命烈士后代、退休职工、南京沙漠拥军工作室负责人沙漠以自己近40年的拥军经历,作了一场“传承红色基因、献身拥军事业”报告,那一个个精彩的拥军故事和诠释的英雄事迹,引发全省双拥工作者的共鸣。

  南京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也是一座拥军文化深厚和拥军人物众多的城市,沙漠,只是南京无数热心拥军市民中的一位。

  沙漠的叔叔沙培琛是“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著名的“洛阳营”红一连连长,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未能实现当兵愿望的沙漠坚持拥军近40年。

  1981年6月,因在军营的邻居小郭答不出女友的美学竞赛题而被“甩”,导致逃避训练、失去人生信心,沙漠请假奔赴广州一番苦心开导,才让小郭走出失恋阴影。沙漠发现,美能唤起人的信心,美能激发军人的追求,为此,他把美学和军营文化、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为一座座军营、一名名官兵带来美的绿洲。从军人的阳刚美、勇武美、献身美,到军人的气质美、风度美、仪表美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引发军营的强烈共鸣。他甚至连续18个大年三十都在边防海岛与官兵们一起过年,还收获了4大本盖有上千个部队红印章赠言的题字簿。他的事迹以“沙漠,战士心中的绿洲”为题登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头条,获聘南京市国防教育讲师团讲师,被南京表彰为支持国防好公民。后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政委傅奎清中将及市双拥办的支持下,他成立了首家个人拥军工作室——南京沙漠拥军工作室。

  据介绍,沙漠拥军共讲授军营美学3000多场次,听课官兵上百万人次,拥军投入的30多万元成为他们这个普通家庭一笔不小的“国防开支”,未来,他将把新时代追寻英雄的一路感动,变成点赞英雄和感悟人生的又一本新书,奉献给社会。

  部队外训常常是到哪里驻扎在哪里,不少时候就住在老百姓的家里。江宁区就有个被部队官兵称为“金牌老房东”的村民陈福云,23年接待驻训官兵数千人次。1997年9月,某部一位领导来村里勘察驻训点,看陈福云家紧靠长江边,房子又大,协商能否让野训官兵暂住在他们家。陈福云二话没说就应下了。谁知部队不是几个人,而是200来人。他一想,自己家还有厂房、职工宿舍和办公室,后两者就有400平方米。于是他召开家庭会,动员妻女回老家旧屋住,女儿上学因此远了两公里,又动员员工回家住,不能回家的由2人一间改为6人一间,办公室也大合并,腾出七八间。

  看到官兵用水排队,陈福云找来自来水公司扩容,还用厂里的钢材搭起了晒衣架。官兵训练要经过一段长30米的泥巴路,他拉来水泥给硬化了。他暗自定下不收水费、电费、煤气费、住房费的“四不”规定,部队领导坚决不同意,他才不得已收下水电费等。遇到八一建军节,他都会拉上水果、饮料、矿泉水等去慰问官兵。

  随着公司的发展,陈福云又借厂房扩建之机,建了一幢数千平方米的房子,配上空调电视方便部队使用,条件大大改善。23年来,驻扎在陈福云家的官兵已经有数千人次。富裕不忘拥军,强军才能安宁,陈福云说,每年驻训官兵来的时候,就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南京长江大桥下,有一位八旬老太叫任家翠,因老伴姓田,被大伙儿叫作田奶奶。她的拥军史和大桥同龄,1968年大桥通车,她家和守桥官兵成了邻居。当时家里穷,守桥官兵常带一些食物给她的孩子。一来二往,她也给部队送菜,还捡煤核等攒钱拥军,坚持到连队帮助种菜、包饺子,每年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她都会来部队演讲鼓励。“田嫂、田妈、田奶奶”,称呼的变换见证着一段拥军佳话。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南京的双拥典型还有很多。

  他们中有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矢志不渝支持国防科研事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有入选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首批入库专家,被聘为南京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坚持在大学生中传播军事国防文化的东南大学女教授陆华;有信守战场承诺,30多年如一日照顾烈士战友父母的守义老兵王玉军;有获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坚持20多年拥军的南京公交25路双拥线……这些拥军典型,已成为南京闪亮的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曹星 练红宁(原载《南京日报》2019年12月12日)  
 

  改革创新为强军 

——南京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系列报道之三

  子弟兵的大爱感动着南京市民,他们以深情拥戴人民子弟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016年初,国防和军队改革展开,南京市特事特办服务部队。东部战区成立后,市四套班子领导第一时间集体走访慰问战区机关,听取意见,掌握需求,建立驻宁部队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妥善解决东部战区等组建过程中调入人员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需求。一方面针对子女转学,就近就便提供优质资源学区,一方面通过各类随军家属调动、培训、专场招聘等方式解决就业。同时,坚持每年完成不少于30名机关事业单位身份的随军家属定向招聘工作,还单独拿出40多个行政和事业岗位解决涉改随军家属就业。

  每年,南京市各级都要召开多场退役军人和军属招聘会,并拿出相当比例的公益性岗位安置军嫂,组织他们进行就业培训等。为鼓励企业吸纳安置,还给予用人单位招用南京随军家属就业岗位补贴和企业随军家属社会保险费补贴。

  南京的一系列拥军实事,都是为强军事业服务。某部缺少住房,南京市协调200多套安置房给部队居住;某部训练场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市领导明确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协调,果断把方案进行优化;某部新组建遇到吃水难问题,市领导专题调研将自来水接到营区;某部营门口环境差,市领导批示有关部门整治,两个月就变了样;南京部队多,停偿工作任务繁重,市里坚决支持,按时关停全部项目3252个。

  拓宽“后路”、巩固“后院”、扶持“后代”,推进“三后”工程建设是当前双拥工作的着力点。

  南京作为兵城,驻军多,安置压力和保障压力大。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与军改同行,切实维护军人军属的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在修订《南京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的基础上,南京出台了《关于完善拥军政策增强军人荣誉感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驻宁部队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关于给未就业的驻宁部队军官随军配偶发放生活补助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法规。每年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占全省l/3,进入公务员队伍比例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师团职干部积分选岗等措施赢得一片好评。南京接收军休干部占全省50%左右,接收无军籍职工将近六成,设有37个军休保障机构,全部按政策做好服务工作。

  今年,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全市建成13个市、区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343个街镇村居退役军人服务站,采集信息27万多条,完成悬挂光荣牌近16万户;与16家金融保险机构负责人签署《南京市拥军优抚合作协议》,为军人军属提供优待服务;培树了周仁权、张勇、丰伟、俞晓冬等模范(最美)退役军人典型,并在老兵创业、弘扬正能量上展示时代风采。

  11月12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承办的长三角地区退役军人首场专场招聘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128家单位提供7000个岗位,3000名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入场应聘,1743人次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据悉,全市今年已举办退役军人和军属专场招聘会20场,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帮助800余名退役军人和军属成功上岗。我市还组建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创业指导、创业沙龙等活动,共同促进退役军人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自主择业正团职军转干部、南京红肩章户外拓展有限公司创办人徐栋材说,退役军人事务机构成立后,给我们送政策、送关怀、送真情,让我们创业有信心、成业有保障、事业有作为,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娘家”和“港湾”。

  一件件拥军实事,让南京成为拥军“网红”。

  2017年起推出的全军官兵和离退休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地铁等新政、高铁南京南站的军人专座好评如潮;2017年搭建的南京慈善拥军基金,至今已为1400多名驻宁部队困难官兵雪中送炭资助700多万元。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平均达50%左右,实现城乡一体化;医疗补助“一站式”结算,让保障更到位;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逐年增长。南京大学生投笔从戎热情高,去年开始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编招聘大学生退役士兵,两批40人通过考核定向选岗就业,入伍大学生比例已超过82%。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肖燕 练红宁(原载《南京日报》2019年12月13日)  
 

  双拥文化谱新篇 

——南京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系列报道之四

  冬日的南京溧水大金山国防园依然人潮涌动,退役老兵张勇打造的这片红色教育基地,有党史馆、长征路、雷锋馆、国防馆、抗战墙……成为南京双拥文化的生动课堂。

  从将军文化、雷锋文化,到英烈文化、国防文化,作为文化名城,南京军味浓郁的双拥文化独树一帜、无处不在。

  今年9月下旬,来自全国各地的19名选手来宁参加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的决赛,现场讲解诠释雨花英烈精神。评审组老师、国防大学教授卢勇点评说,选手们深深地沉浸在感动之中,沉浸在心灵的洗礼之中,沉浸在红色正能量的激励之中。

  革命前辈们铸就“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雨花英烈精神,已经成为南京军民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的大课堂。

  学生入学、军人入伍、学员入校第一课就是到这里进行人生洗礼,不少部队在这里挂牌教育基地。每年九三○烈士纪念日、清明节等,军地都来此举行纪念活动,已经连续五年组织共400多对新婚夫妇向英烈献花。

  一座国防城,荣耻两堂课。

  南京既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红色荣光,也遭受过侵华日军血腥屠城的历史屈辱。“荣耻两堂课”成为南京国防文化、双拥文化的特色。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是名闻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南京军民都会以不同方式举行活动,缅怀抗战牺牲的英烈和遇难同胞。最小的颐和路社区将军馆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成为红色教育和双拥示范基地。南京市还推进红色文化进军营,把话剧《雨花台》、越剧《八女投江》、杂技剧《渡江侦察记》演出送给部队,让上万名官兵得到熏陶和震撼。

  11月份,人民网、新华网等新媒体平台以《“抠门”老兵走了,留下“丰厚”遗产!》延伸报道了《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紫金山客户端等推出的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九旬离休干部季华将积蓄和抚恤金等百万巨款捐给教育事业帮助贫困学生,去世后捐献遗体的事迹,真正诠释了一位老兵老党员“生前为人民战斗,逝后仍为人民奉献”的本色。

  在南京,处处闪现着双拥大爱。

  陆军工程大学的钱七虎院士把获得的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瑾晖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某部战士李准带着女友到“南京眼”参观时,跳入江中救人,受到见义勇为表彰;东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陈声容,平安接生7000多名婴儿,两赴海外维和救援,获得南丁格尔奖,还在赴北京的高铁上救助了一位被行李架坠物砸中的孕妇,前年成为首届“南京军中好人”,今年11月又荣登“中国好人榜”;今年3月,陆军工程大学战士李大贺在徐州救起骑电动车栽入河中的母子两人;今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原保健办副主任护师、军休干部王苏莉在拉萨到合肥的航班上用吸氧管吸出浓痰救治气道阻塞的6岁儿童;11月2日,驻宁某部退役军人臧千里和朱猛饭后散步时,合力救出不慎落入深水的垂钓老人,被当地群众认出来并受到表彰。

  在南京,“南京军中好人”推选发布不仅享誉军营内外,而且火到官兵家乡,两届共推选18名驻宁部队官兵和老干部上榜,荣膺“南京好市民”殊荣,另有两个正能量团体得到宣扬。

  南京是驻宁官兵的第二故乡,他们通过参加万人看南京、市民看大桥等活动,感受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和文化力量。

  2016年,南京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后,市委市政府和南京警备区为贡献突出的驻宁部队60个单位和48名个人记功。每年军校学员毕业时,南京都送一份具有文化特色的纪念品;2017年“八一”,南京市向驻宁部队全体官兵赠送印有“庆祝建军90周年——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字样的慰问品,留给官兵一份忘不掉的第二故乡情怀和文化记忆。

  加强媒体宣传报道,连续六年刊登《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成为一道褒奖激励有功将士的风景线。部队参加急难险重任务,子弟兵战斗到哪里,媒体的镜头和焦点就聚焦到哪里。去年9月底,一位有着当特种兵志向的深圳籍小姑娘在雨花台参观时向兵哥哥们敬礼的照片刷爆朋友圈,很快被敏锐的两地媒体协力传播,感动着南京和深圳两座城市;去年10月,一位参加过“两次护航一次环太”的海军女兵退伍回乡,南京地区媒体全覆盖报道,在市民和读者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反响。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朱一鸣 练红宁(原载《南京日报》2019年12月15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