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新闻

南京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新探索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8-02 10:4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昂首奋进新征程 阔步建功新时代

南京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新探索


全国双拥模范表彰大会召开以来,南京军地各级携手共建同心协力,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的主题主线,聚焦“三前”、巩固“三后”、着眼“三新”,贯彻《国防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和《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服务保障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助力部队战斗力和地方生产力共同提升,开启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新征程,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助力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新时代双拥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书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华章,不断为强国强军汇聚磅礴力量,也为探索新时代双拥新思路新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

助力强军冲在前,拥军支前机制新

2022年初,中央军委一号命令发布后,掀起了新一轮的军事训练热潮。东部战区、东部战区空军、江苏省军区、武警江苏总队、南京警备区等驻宁各部队闻令而动、依令而行,以饱满的热情、战斗的激情、冲锋的豪情,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基本技能,锤炼战斗作风,总结表彰奖励先进,数九寒冬锤炼精兵,为新年度训练开好头,提升打赢战斗本领,不断推进强军建设。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部队训练到哪里,地方支前保障到哪里。南京各级在市、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配套成立了拥军支前协调机构,建立了各级拥军支前队伍,确保执行任务时拉得出用得上。各级双拥办发挥双拥协调机制的独特优势,为部队战备训练、执行任务、军地防疫等提供优质保障。近年来,拥军支前人员冲锋在一线,支持和协助部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形成军地联防联控局面,确保了一轮轮抗疫的胜利。

训练上台阶,保障要先行。南京市积极为部队打通通道,让部队机动畅通无阻。建立社会化拥军企业目录,组织全市国防动员指挥演练,支持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多年来,坚持优先为修建国防战备公路,打通进出通道,使驻宁部队通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规划、交通系统抓住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机遇,加强军地需求对接,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跨江桥梁和机场、铁路、港口建设中统筹训战需求,围绕重点交通项目,将部队军事需求、技术标准一并纳入地方同规划、同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体系对军队作战、训练的支撑保障作用。建立健全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协调交通专业保障力量,为部队开辟应急绿色通道,确保部队军事行动交通安全顺畅,作为长江上重要通道的板桥汽渡,一直是南京交通的拥军品牌。

驻宁某部临时安排到外地进行长途拉练,人生地不熟,市双拥办积极联系协调多座兄弟城市双拥办给予帮助和支持,为拉练部队解除了燃眉之急,部队向各市双拥办送上了“服务练兵备战,拥军支前模范”的锦旗。过境机动和驻训,一路护航。我市各级国动(人武)、双拥、卫健等系统通力协作,成立指挥部和保障小组,一次次完成保障任务。南京警备区和相关区人武部、市和相关区双拥办及相关部门主动靠上去,提供住宿、医疗等保障服务,得到部队的赞扬。某部需要来到六合区滁河地域组织水上作业训练,进驻前尚未能确定综合保障场地,市、区双拥办得知后主动靠上去,指派专人协同部队勘选场地。六合区双拥办还协调区教育局、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部队提供整体化的宿营场所,形成独立营院有利于疫情防控和日常管理,训练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也减少了后勤装备保障干扰,确保了高效训练。宿营地离训练场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便于每日往返机动,被官兵称为“最佳驻训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拥军支前重点单位的南京军供站总是快速反应,24小时随叫随到,满足过往部队的住宿就餐等需求,优质的保障让一批批官兵十分难忘。军供人员深入南京南站、沪杭高速等将餐饮等及时送到各保障点,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保障是使命,不管有多远”,诠释了南京军供人的奉献和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去年底该站连续第三次入选“全国重点军供站”。

去年5月,海军南京舰受命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出发前得到消息时间短,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市双拥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旅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特事特办,通力合作,赶在部队出征前又为舰艇添置新的城市元素及特色文化,送上了南京的盐水鸭、夫子庙小吃等,“祝愿你们在蔚蓝的大海上,显英雄本色,建卓越功勋。期待着你们续写荣光,载誉归来。”海军子弟小学——玄武区海英小学的孩子们还专门录制视频,为南京舰官兵壮行和祝福,同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南京舰的护航行动和故事,让子弟兵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情。这也是新南京舰入列后第一次远征大洋执行护航任务。途中,他们进行了远航训练,锻炼了队伍,提升了部队的战斗能力。“南京舰全体官兵在亚丁湾向南京人民致敬。”国庆佳节,正在万里之遥的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海军南京舰官兵发来图片,表达对南京人民的感谢和祝福。凯旋后的南京舰官兵,还向南京人民汇报了这次护航任务的完成情况,讲述护航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精神风貌,感谢南京人民的拥军支前和鱼水深情,让城舰共建又一次得到升华。

启示二

国防教育全覆盖,铸魂育人手段新

清明时节,人们祭奠先人的同时不忘缅怀英烈。近年来,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南京许多学校、社区开展网上祭英烈的云寻访、云祭扫活动,南京后标营小学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追寻烈士的足迹”云寻访活动,每位同学全国寻访一座烈士陵园,全校学生共寻访了180多座烈士陵园,正如校长杨毅静所说:“云寻访活动既是对革命烈士的追思缅怀,也是希望孩子们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他们把国防教育贯穿到日常,每周三学生着迷彩服入校园,每学期安排一次“军事教育周”、还组织给边防军人写信……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作为“烽火台”上的小学,他们形成了一套以爱国拥军为抓手、厚植青少年学生红色基因有效方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推广。在南京,海英、小营、天印、新城、营防、天景山、方兴等中小学,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从小培树孩子们的国防意识,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强国强军作出贡献。

一座国防城,荣耻两堂课。南京市充分运用融媒体新媒体进行国防教育,继开辟《石城国防》专栏后,又开辟《国防在线》,还结合春节、征兵、清明、七一、八一、抗战胜利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周、月)、烈士纪念日、国庆、国家公祭日等时机将国防教育贯穿到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学校,涌现多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南京市都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周(月)活动,每年9月30日省市组织新婚夫妇到雨花台向革命烈士献花,自2015年以来已有526对新人参加这一终生难忘的活动。正如南京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之一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教育教研部教授陆华所说,高校国防教育从1985年试点算起将近40年,“南京城”始终是大学生的人生第一课,这座兵城、国防城和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给了大学生不可多得的人生启迪和价值观引领。

走向“教育名城”的南京,大学生参军热情高,入伍大学生士兵比例高达八成,而毕业生占到一大半,不少大学生退伍回来后,有的考上为大学生退役士兵定向招聘的事业编岗位,有的回校成为学霸。曾是海拔4800米的云端哨所——詹娘舍哨所战士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路明威,退伍后成为学霸,去年荣获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省最美大学生”称号。南京警备区通过树立大学生中的退伍兵典型,开展巡回报告活动,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趁青春,去当兵;热血军营,等你加入!”今年元旦假期,南京市闹市街区户外电子大屏、公路隧道入口显示屏、大学城公交站台显示屏等传播媒介,均在滚动播放征兵宣传片和宣传标语。南京市征兵办抢抓时机全面铺开征兵宣传,利用主城区4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站台共计10250块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放“参军报国、不负韶华”和“逐梦青春”两部征兵宣传片,收到良好效果。今年初,市征兵办主办的“强军报国南京有我”南京市优秀退役大学生代表军旅生涯分享会上,一批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通过线上直播,分享了从“象牙塔”到部队“大熔炉”淬火成钢的青春故事。从南京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感染着更多大学生投笔从戎,今年入伍前夕,南京大学毕业研究生、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韦慧晓,就在大学征兵结对区——南京市栖霞区的预定新兵中又“火”了一把,“韦姐姐”的奋进故事让参加训练的准新兵们对军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南京警备区和各区人武部以高校走出来的“兵学长”“兵学姐”当主角,利用线上线下宣讲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面拓展国防教育方法途径,使强军报国的种子在适龄青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继南京国防园、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和颐和路社区将军馆成为首批省市双拥示范基地后,雨花台烈士陵园和渡江胜利纪念馆去年底双双入选第二批省双拥示范基地,使南京市省级双拥示范基地增加到5个,而南京160多个红色资源点,不仅成为驻宁部队官兵和军校学员“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的红色基地,而且成为南京市干部群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人生洗礼的红色课堂。

启示三

服务保障闯新路,温暖兵心举措新

南京是兵员大市、安置大市。全市安置军转干部总数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军转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比例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安置军休干部占全省六七成,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全市各级积极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建立退役军人就创平台和“老兵超市”,24小时智能推送,组建退役军人创业导师团队和创业孵化基地,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举办“戎创金陵”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聚合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南京推进大学生退役士兵定向招聘事业编岗位,4年共有120多人找到心仪的工作,今年将再有70人入列。烈士褒扬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不仅帮助安葬地四川珙县找到了烈士86岁的妹妹并进行云祭扫活动,而且帮助远在浙江诸暨的烈士侄孙找到60多年前牺牲的烈士安葬地。

入伍欢送,退伍欢迎,让军人和老兵都有特别的荣誉感。溧水是革命老区,也是著名战斗英雄韦昌进的家乡,大金山国防园作为溧水新兵的役前训练基地,出发前的新兵聆听雷锋战友赵明才讲雷锋故事,看老兵张勇艰苦创业成果,成为别样的军营第一课,深深地印刻在新战士的心中。各区也都运用役前训练等时机进行家乡历史和老兵事迹报告,激励他们走进军营,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光添彩。“昔日从军磨砺报国志,今朝解甲扬帆新征程”,进入老兵退伍季,各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干部守在车站迎接,“码”上登记“一站式”办理手续、组织欢迎仪式,让他们出征光荣,返乡同样光荣。南京军供站第一时间掌握各区退役老兵的行程安排与入住人数,提前预留房间,贴心引导入住,让他们半夜归来,也能享受优质温馨的服务。

来到南京,不止全军现役官兵和离退休军人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还有坚持三十年为老干部服务的25路双拥公交线和后续多个直通军营门口的拥军线,有建邺区双拥办去年刚刚命名的“双拥号”电车,车上的双拥故事、家国情怀,车站的双拥标语、双拥文化,让人耳目一新……我市出台《关于深入做好驻宁部队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若干措施》,事业编随军家属安置计划从每年30个增加到45个,每年举办多场招聘会为随军家属提供就业机会。开办双拥班、落实优待政策、及时办理转学手续,让军人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在南京,银联、邮政、电信运营商、书店、酒店、电商平台积极与市区两级双拥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系合作推出拥军优待项目,助力军人军属优待政策及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优待措施落地,让军人证件和“小小卡片”成为承载军人荣光的“金色名片”。

在南京,拥军支前、尊崇军人、尊重老兵成为良好风尚。江宁区有个被部队官兵称为“金牌老房东”的村民陈福云,24年接待驻训官兵数千人次。1997年9月,某部一位领导来村里勘察驻训点,看陈福云家紧靠长江边,房子又大,协商能否让驻训官兵暂住在他们家。陈福云二话没说就应下了。谁知部队不是几个人,而是200来人。他一想,自己家还有厂房、职工宿舍和办公室,就召开家庭会,动员妻女回老家旧屋住,女儿上学因此远了两公里,又动员员工回家住,办公室也大合并,给部队腾出七八间房。看到官兵用水排队,陈福云找来自来水公司扩容,还用厂里的钢材搭起了晒衣架。官兵训练要经过一段长30米的泥巴路,他拉来水泥进行路面硬化。他暗自定下不收水费、电费、煤气费、住房费的“四不”规矩,部队领导坚决不同意,他才不得已收下水电费等。逢到八一建军节,他都会拉上水果、饮料、矿泉水等慰问官兵。随着公司的发展,陈福云又借厂房扩建之机,建了一幢数千平方米的房子,配上空调电视方便部队使用……富裕不忘拥军,强军才能安宁,陈福云说,每年驻训官兵的到来,就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南京长江大桥下,八旬老太太任家翠,拥军史和大桥同龄,1968年大桥通车,她家和守桥官兵成了邻居。当时家里穷,守桥官兵常带一些食物给她的孩子。一来二往,她也给部队送菜,还捡煤核等攒钱拥军,坚持到连队帮助种菜、包饺子,每年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她都会来部队讲话鼓励。今年,一位军人通过媒体再次讲述了这段感人的故事。

从2017年至今,南京慈善拥军基金已累计资助驻宁困难官兵3400多人次1400多万元,成为新时代南京双拥品牌之一;市双拥办军地合署办公18年,受到全国双拥办、省双拥办的肯定。

启示四

双拥文化有力量,爱民拥军视野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双拥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双拥工作。在南京党史展览中,双拥历史故事震撼人心、佳话频传,从抗日战争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抗美援朝到南京建设发展,从抗洪救灾到扫雪除冰,从抗疫战斗到急难险重任务,都凝聚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兵城的热情,拥军的南京,总是让人们倍感温暖,这里处处印刻着双拥的烙印,随处可见的双拥文化成为靓丽的名片,为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子弟兵参建长江大桥守护长江大桥的故事、北京东路小学生漫画送给扫雪除冰子弟兵的佳话仍在传扬,“工兵红一连”拉练拉来个“荣誉指导员”、刷爆兵哥哥朋友圈的“敬礼小姑娘”想当特种兵、阅兵三人同一村成征兵形象大使等新时代的双拥佳话不断呈现,激励鼓舞着人们拥军参军。去年8月,武警驻京某部干部、曾是原南京政治学院学员的刘大君,在江苏双拥征文《<双拥报>里双拥情》中写道:“四年里,我和同学们走遍南京各区,采访100多个街道和社区,处处感受‘兵城南京沸腾的双拥潮’……各项拥军举措温暖着南京籍和驻宁战友的心。”

敲锣打鼓送喜报,立功牌匾披花来,南京坚持“媒体报喜”与“上门送喜”相结合,让立功军人成为家乡的“明星”。收到立功喜报,各区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敲锣打鼓上门送喜,让军人军属感受荣光,让邻里亲朋羡慕不已;每年春节前,我市通过《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国防教育主题车站等平台,发布《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至今已经9年,共1182人次上榜,其中获八一勋章1人,二等功50人……《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社会报》《中国双拥》《中国退役军人》等多次发文鼓励和推广。通过各种平台讲好南京双拥故事,展示驻宁部队风采,聚焦慈善将军张玉华、火药专家王泽山、军事防护工程领域奠基人钱七虎院士等先进典型。《金陵晚报·双拥周刊》至今出刊460多期迎来创刊十周年,作为全国唯一的都市报双拥周刊品牌效应明显,获得省双拥模范单位、省市双拥示范基地、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有功单位等殊荣,周刊主编毛蕾还获评首届江苏最美拥军人物。

双拥是全社会的双拥,涓涓细流汇大海,众人拾柴火焰高,榜样的力量带动着全社会的拥军热情。双拥模范城是南京军民共同的政治荣誉,南京军民都十分看重这一殊荣,全国双拥模范城也是唯一挂在市级机关礼堂门前的牌匾,南京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写进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写进领导干部述职和党管武装等考核,把双拥模范创建和支持国防建设摆到重要位置……2018年,南京市各区首次获得省双拥模范区“满堂红”,面临新的创建目标,大家同心协力、比学赶帮,不断提升南京双拥创建的整体水平。今年初,宿迁市双拥办考评组来南京进行交叉互评时,对南京各区双拥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南京各区发挥各自优势,展示特色双拥,突显创建热情。玄武区率先建成退役军人保障服务综合体,开放双拥和退役军人展示馆;江宁区、雨花台区建成双拥公园,鼓楼区坚持区领导与部队结对挂钩活动,与江苏省军区一同推进帮扶西部活动;栖霞区挖掘潜力打造军属之家,建邺区推出“双拥号”电车等新城新双拥品牌,浦口区率先推出军人优待目录清单、秦淮区发挥教育和旅游优势打造特色共建文化;溧水区、高淳区、六合区、江北新区充分运用老区文化打造出特色教育场所,汇成南京双拥的文化阵地和滚滚洪流。

启示五

老兵也是战斗队,永葆本色华章新

退伍不褪色,永远跟党走,解甲老兵成为双拥工作的重要资源和榜样力量。

“请荣誉指导员为各排长授连徽!”今年1月15日,“工兵红一连”授连徽仪式上,来了一位身着老式军服,胸挂军功章的老班长。这位“指导员”名叫王双根,是一位立过一等战功的“老英雄”,正是一次野外拉练途中的偶遇,让他与英雄部队结缘。原来部队拉练时,这位深情的送水老乡竟是参战一等功臣,继而经批准,被聘为荣誉指导员。这一故事经过央视等传播后,社会反响热烈。

老兵永远是战士,脱下军装仍是兵。老兵们是党史军史见证人,他们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走向全国各地,走近机关基层军营内外,讲述党的历史、开展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铸魂育人。在南京,有一支老兵队伍特别耀眼,他们就是由雷锋战友赵明才,军校教授杨松河、张晓林、解文欣,党史专家张兰生、纪安卢,革命后代袁晓刚、刘凯军等20多人组成的南京军休讲师团,每年春天公布课题供大家遴选,全年接受单位预约义务宣讲,15年来已宣讲党史军史等4000多场次,听众达200多万人,获评江苏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百佳优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去年被《解放军报》《法治日报》《中国社会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大幅聚焦。

退伍不褪色,一心为人民。许多老兵退伍转业后,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永葆本色,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用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一朝戎装穿在身,终身流淌军人血”,从抗震救灾、防汛抢险到“最美逆行”,处处都有老兵的身影……“若有战、必有我!”全市退役军人系统纷纷组织党员先锋队、行业突击队、老兵战斗队服务一线,南京一民医院的一群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退役军人医护专家,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浦口区“役先锋”老兵服务队奔赴采样点保障点,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参加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玄武区退役女兵李靓,在抗疫路途“施针救人”救助晕倒执勤人员,获得见义勇为奖励。据介绍,仅去年江苏全省近300万退役军人积极响应江苏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首届江苏最美退役军人的倡议,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防汛防台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车站、机场是城市的门户和窗口,闻名全国的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日复一日把南京的美好和热情送给南来北往的特殊旅客,十多个大年三十都战斗在岗位上的退役女兵马晶被同事称为“轮椅姐”,该服务站退役女兵张祖艳调回老家后又承担起当地高铁站“顺心”雷锋服务台的任务,把158的好传统延伸到新的城市。

在前线失去双腿的残疾军人尹光新,身残志坚站起来,劳动奉献开起车,他送子参军送女抗疫的家国情怀更是深深打动无数人;退伍老兵张勇从1990年开始,带着战友对荒山“鬼子山”,开路平地、栽树修房,打造出一座兼有国防教育、普法教育、雷锋文化、生命安全体验和党史国史馆以及2.5公里“微缩版”长征路的“五馆一路”国防教育基地——溧水大金山国防园,几年前又宣布百年之后交给国家,这就是一位老兵的坚守,被称作“当代愚公”。去年底,退役老兵、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院士将其所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金1050万元一次性捐赠,设立南京理工大学泽山育才基金,支持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这是继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捐出奖金后的又一壮举。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村卫生服务站原站长王孝财,1981年底退伍后当起“村医”,只要群众需要,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毫无怨言及时出诊,从不收乡亲一分钱出诊费,直到去年1月病逝。老兵为民39载,乡间小道“跑了地球三四圈”,为2000多位乡亲建起基础健康档案,总结出“三农健康知识顺口溜”。去年已故后的老人还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南京,一个老兵一面旗,他们有的创业建功帮助退役军人就业,有的走进大山教育孩子成长成才,有的带领村民致富脱贫乡村振兴,张勇、周仁权、丰伟成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邢青松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光荣榜,俞晓冬、许良浩、吕宏伟成为江苏省最美退役军人。还有信守战场承诺,30多年如一日照顾烈士战友亲人的守义老兵王玉军、方述怀……南京的老兵故事、老兵情怀,讲也讲不完。

启示六

人民军队向前进,爱民佳话时时新

防汛抢险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扫雪除冰寒风瑟瑟现官兵身影,疫情防控最美逆行无愧军人担当,急难险重冲在前,人民军队爱人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民子弟兵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是南京人民的守护神,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子弟兵。”疫情就是命令!驻宁部队或出征外地或支持驻地,投身疫情防控,展示了军人的风采。为尽快完成应检尽检任务,去年7月22日凌晨1点,东部战区总医院连夜抽组、迅速集结一支80人临时核酸检测队伍支援全员检测;江苏省军区从驻宁干休所抽调100名医护人员分成25个小组给予支援,南京警备区领导靠前指挥组织成千上万民兵参加抗疫行动,第一天就协调其他城市军分区紧急筹措物资,7月22日凌晨2时许,第一批40余万份采样管和配套拭子及条形码陆续运抵,解了燃眉之急,他们又紧急协调东部战区总医院、东部战区空军医院、东部战区疾控中心以及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四区奔赴各检测点……正如部队首长在地方领导走访慰问常说的那句话:“有什么需要部队做的,只要提出来,我们会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

见义勇为帮群众,可爱官兵写传奇。从3月5日全城军民学雷锋,到原空军气象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学员初创并与陆军工程大学、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等携手传承“雷锋常驻夫子庙”30年,去年9月5日,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学员七大队二十二队“爱心向黔进”团队坚持12年资助贵州毕节贫困小学生的行动,作为全军唯一单位获评本次“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两校的爱心团队所在单位还双双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从梅园新村家庭病房40年到东部战区某连坚持三十多年服务地方残疾人,军爱民佳话频传,驻宁部队官兵就是一个个新时代的活雷锋,延续一个个“南京军中好人”的爱心故事:2019年3月,陆军工程大学战士李大贺跳入冷水救起骑电动车冲进河里的母子俩悄然离开;同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退休护师王苏莉,在拉萨飞往合肥的航班上用吸氧管两吸浓痰,救下气阻的孩童;2020年8月,赴安徽省含山县抗洪的“临汾旅”排长王祥,得知一条摆渡船侧翻,急驾冲锋舟赶去,将6名落水群众救起;2020年9月,江苏省军区战士梁泽亮跳入月牙湖救起落水女大学生;2020年10月4日,广东茂名霞洞镇老街上的一家店铺因电路老化突发火灾,“临汾旅”战士崔成轩迅速扑救,火势刚刚控制,一声闪爆将崔成轩冲出数米远。身上多处擦伤的崔成轩,返身继续扑火。大火扑灭后,他悄悄离开现场。后来,崔成轩的事迹火爆全网,有网友评论:“军人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无论抗洪还是抗疫,都是军人保护了我们,感谢最帅的‘逆行者’。”崔成轩的报道,全网浏览量首月就突破4亿,崔成轩也被评为茂名好人、广东好人、南京好人、江苏好人,还被部队荣记二等功;2021年1月,东部战区空军某部下士陈佳敏休假在家乡四川省汉源县九襄汽车站附近奋勇抢救遭遇车祸的群众;2021年10月3日,河南驻马店一家具厂起火,正在休假的“临汾旅”士官李念念不顾危险,爬上围墙救火,事迹在网络传开后,赢得网友点赞;2021年10月13日,陆军工程大学文职教员王婧骑电动车上班途中,运用战伤救护知识帮助救护一位车祸受伤男子;2021年10月16日,正在河南汤阴休假的刘帅鹏救下一位被车辆撞倒的受伤老人并送到医院再传佳话;2022年1月21日,正在家中休假的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士官教员陈天凯运用军事地形学知识并攀爬悬崖救下被困悬崖的七旬老人悄然离去;2月14日早晨,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江辉作为学生家长正在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门口参加“家长护学岗”执勤,此时学校门口右前侧约50米的道路上,一辆正常行驶的油电混合轿车突发自燃,浓烟滚滚、火苗蹿出,十分危险。此时,正是上学高峰期,道路上学生、家长众多,汽车、电动车等聚集。作为军人的江辉立刻飞奔到学校传达室,提着灭火器冲到自燃车辆前扑救……南京长江大桥守桥官兵们50多年如一日,直面艰苦、直面诱惑、直面风险,传承践行着“情系大桥,爱献哨位”的庄严承诺,确保了大动脉的畅通,同时还劝阻和救助千余名意图轻生者,挽救了数千个家庭。陆军工程大学与高淳区潦田村(原丹湖村)、临汾旅与太平村结对共建多年,有效促进了两个村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东部战区机关与井冈山、东部战区总医院与金寨县、南京警备区帮助六合数十名贫困学生并与苏北相关地区帮扶结对,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5年来共慰问关爱驻地军烈属、困难退役军人上千人次。

在南京,“南京好市民”年年出榜,已经20多个年头,有2000多人受到表彰。其中连续10年的“感动南京”年度人物里,就有21个是老兵。两届“南京军中好人”分享发布,18位军人和老兵上榜,享誉军营内外,火到官兵家乡。

本版稿件 魏爱根  王召尧 练红宁/文  南京市双拥办供图(原载《南京日报》2022年8月1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