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新闻

兵城南京持之以恒的双拥强军实践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4-26 16:58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兵城南京持之以恒的双拥强军实践

南京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南京再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自1993年以来实现了“十连冠”。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和驻宁部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聚焦“三前”、巩固“三后”、着眼“三新”,不断健全应急应战响应机制,形成拥军支前的新格局,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发挥双拥工作优势,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磅礴力量,探索新经验新做法,助力部队战斗力和地方生产力共同提升,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加强,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进。

这座承载着厚重军事历史的城市,用数十载的坚守,将军民团结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A 民拥军

全城皆是“拥军人”

在南京,拥军从来不只是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真心凝成的深情。

2024年,江苏省“爱我国防”征文获奖名单上,南京拥军人沙漠的名字格外醒目。作为淮海战役烈士沙培琛的侄子,沙漠虽未穿上军装,却用44年时间,自费上高山、下海岛、去边防、进哨所,行程30万公里,他带着自创的《军事美学》课程走进军营,授课3800余场,为官兵解除思想疙瘩写信上千封,帮助一些军人军属协调解决工作、探亲等难题,开展送文化进军营等活动,不少春节是在军营与官兵一起度过,被誉为“战士的编外指导员”。

退伍老兵张勇和妻子姜庆香,从1990年开始,经过35年不懈奋斗,将昔日的荒山改造成远近闻名的大金山国防园和教育基地,占地达到7个山头1200亩,建有党史国史馆、国防教育馆、雷锋文化馆等5个主题馆,还拥有军事文化体验园、抗战文化纪念墙、双拥文化长廊等设施和2.5公里微缩版“长征路”,成为双拥国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年接纳游客和保障国防教育培训50多万人次。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时,曾住在桥边的任加翠因家里比较穷,战士们经常把油条等食品送给孩子们吃,一来二往,官兵与任加翠家便逐渐熟悉起来。条件好起来后,任加翠也给部队送吃的,还指导官兵种菜,老兵退伍时她还特意为战士送行,如今她也从“田嫂”“田妈”变成了“田奶奶”,拥军史和大桥同龄,还获评江苏省双拥先进个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记者毛蕾,参与创办和主编《金陵晚报·双拥周刊》,13年编辑580多期,用文字架起军民连心桥,被评为首届“江苏最美拥军人物”。

在南京,拥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强化机制建设,落实市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领导小组会、军地会商会等,聚焦“三前”强保障、巩固“三后”暖军心,切实解决部队的困难问题,特别是军改之际,部队移防调整多,或组织现场办公,或第一时间推出措施,解决军嫂就业、军娃入学等事宜,还为新营区的部队及时解决出行问题,为驻训部队解决临时住宿和保障问题,为部队解决训练场确权问题,为部分单位解决单身干部临时住房问题。2023年,南京成为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和游园的首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南京市统筹军地基础设施双向需求,切实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军地合署办公制度坚持19年,推出慈善拥军基金,7年来已经为驻宁部队困难官兵5200多人次资助2300多万元;南京人才大厦推出了“军嫂专窗”,专门登记军嫂就业需求并提供相关信息;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立起了法律服务站,聘请专职律师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服务;在退役军人安置中,南京还推出“直通车”制度和大学生退役士兵进入事业编等机制,通过培训和指导促进就业,大学生参军热情高涨。坚持上门送喜与媒体报喜相结合,每年春节前发布《南京送喜官兵立功光荣榜》,12年共有1898名官兵上榜,联合江苏省楹联研究会连续四年发布拥军春联并向二等功臣赠送嵌名贺联,营造了浓厚的尊崇氛围。

去年7月,南京又发布十大项为驻宁部队办实事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市级机关单位和各个区,既有后路、后院、后代‘三后’工程建设,又有城连共建、城舰共建和军供保障;既有后勤保障解决生活困难,又有丰富官兵生活的内容;既有宣传褒扬先进典型事迹,又有走访慰问关怀等。”南京市双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旨在用好社会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开展拥军服务,调动全社会参与拥军优属积极性,助力官兵安心服役、建功军营。

B 兵爱民

危难时刻总有“橄榄绿”

驻宁部队官兵把南京当故乡,危急时刻永远冲锋在前。

在南京,军中好人佳话频传。陆军工程大学战士李大贺跳入冷水救母子,东部战区总医院退休护师王苏莉航班上救孩童,“临汾旅”排长王祥抗洪时驾舟救起落水群众,东部战区空军某部下士陈佳敏休假在家乡奋勇抢救遭遇车祸的群众,驻宁某部战士马列勇闯火海奋勇救火一年后才被找到……驻宁部队官兵用忠诚和热爱延续一个个“南京军中好人”的爱心故事和时代佳话,无愧新时代的“活雷锋”。

驻宁部队和广大官兵始终把爱民作为自觉行动,走在乡村振兴的帮扶前列。近年的盛夏时节,栖霞区龙潭街道太平村一块50亩的葡萄园产业基地,前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村民喜悦溢于言表。这是驻宁某部“临汾旅”和太平村结对帮扶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该部党委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为太平村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调研,发现太平村在葡萄种植方面有着较为独特的地理优势。于是,部队邀请了农业专家为村民进行专业培训,传授葡萄种植、养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为葡萄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设备支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现在的太平村,不仅村容变新,而且引来城里观光旅游打卡的市民,人气逐渐积聚起来,村民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2023年,太平村被确定为全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建设对象。

新农村日新月异,新项目再写篇章。2025年新年之际,陆军工程大学援建的双拥连心桥正式通车,原来狭窄坑洼的土路和一人宽的木棍桥,被一条崭新宽阔的水泥路桥代替,从规划选址,到建成通车仅用半年时间。

长期参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陆军工程大学政治工作处副主任王含丰是这项工作的见证人,他曾在《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走在乡间的“大路”上》的报告文学,讲述了大学各个校区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其中不少笔墨落到了潦田村。

在潦田村,该校研究水环境的博士学员们与蟹农一起下蟹田,运用科技成果,高标准调节饲养水质,确保增产增收。一堂堂与群众一起的劳动课也成为艰苦奋斗的教育课、军民团结的友谊课,让鱼水情更加浓厚。

金秋十月,蟹肥膏腴,潦田村的蟹农迎来了大丰收,高兴之余又为大闸蟹销路犯了愁,陆工大了解到村民的困难后,为潦田大闸蟹做起了免费的“宣传大使”。后勤保障部门率先采购村民的大闸蟹,既让官兵品尝了高淳特产,改善了伙食,也通过消费帮扶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潦田村党总支书记陈正军介绍,陆军工程大学自2018年与潦田村结对帮扶以来,不仅给予资金支持,为村里整治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美化环境,帮助困难群众修房子,还组织“星火”理论宣讲团、“烽火”宣讲团成员到村里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共同富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让党的政策走近群众,让群众安心放心谋发展。

不仅如此,驻宁部队在完成主责主业的同时,爱民行动从不落后,东部战区帮扶井冈山地区和慰问关爱驻地困难老兵及群众,东部战区空军帮扶江西泰和地区,江苏省军区帮扶贵州大凉山地区,武警江苏总队帮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效显著,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团队助力山区儿童上学的活动已经坚持15年,南京警备区支援苏北和六合地区项目都在生根结果。

军爱民,民拥军。多年来,驻宁部队广大官兵在抓好练兵备战的同时,坚持驻守一地、造福一方,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发展、服务驻地群众,赢得了南京和驻训地、过境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C 军民共建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脉相连情谊深。”新时代双拥标识在南京街头呈现,双拥之歌在军民中间传唱。

在南京,军民学雷锋活动是双拥共建的重要实践。每年三月,学雷锋活动就会在南京全城开展,深受官兵和市民群众的欢迎。“雷锋常驻夫子庙”是1992年由原空军气象学院学员自发推出,现在已经坚持了34届(33年),实现从单一站点到全域覆盖的跨越式发展,服务范围延伸至12个街道、104个社区,成为南京双拥和文明的品牌。通过开展活动,军民关系更加深厚,人民群众更加热爱解放军。每年3月5日前后在夫子庙大成殿广场举办的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贯穿全年的深入社区和养老院学雷锋活动,总能吸引军人、市民、游客的参与。近年来,“军民携手学雷锋,双拥文明玄武湖”活动已经在玄武湖坚持了三届,更是吸引了省市级机关(单位)、大中小学和驻宁部队的广泛参与,与“雷锋常驻夫子庙”形成了一南一北引领、全城军民共学雷锋的生动局面,雷锋战友赵明才、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都来助阵加油。

一代接着一代干,东部战区总医院坚持40多年在梅园新村社区开设家庭病床,举办医疗知识讲座,开展义诊活动,走进市民家中看病问诊治疗,成为“永远不走的军医雷锋”,前些年的抗疫战斗中,他们体现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本色,不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一代跟着一代传,东部战区某部三连与太平门社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40多年,他们获得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的殊荣,从老妈妈洗衣队到军嫂服务站,再到橄榄绿志愿服务队,2024年3月又成为全市首家“军民共建新时代学雷锋实践站”。大妈上门洗被子的传统虽然改革,战士上门关爱残疾军人和困难群众的交接班始终传承,社区双拥文化馆里承载着几十年的双拥历史,前不久出新的双拥文化墙作为双拥文化馆的延伸,成为社区军民举行国防教育、弘扬双拥文化的打卡地之一。

进入新时代,双拥在升华。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南京的城连共建连队在西藏高原,城舰共建的南京舰在某海疆,不仅组织“新兵守国·老兵守家”拥军优属结对活动,让边防新兵入营就有一位老兵与之结对,关心新战士的成长和家庭,而且通过“情系边海防官兵”“走边防看亲人”“聚焦一线、聚力解难”等活动,到一线看望子弟兵,感受边防生活,为他们送关爱送温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去年8月,南京市组织了首届“边防亲子团南京行”活动,让边防军嫂军娃感受南京的热情、南京的城市文化。

南京玄武湖公园304米长的樱洲长廊上,《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50块展板500余个报纸版面,原定三个月的展览竟然延展两年多,得到官兵、市民、游客,以及军地相关培训班、调研组的肯定。

南京溧水是革命老区、英雄故里、红色之乡、双拥高地,去年10月18日,红色李巷发布了首批3条双拥红色旅游线路。抗战期间,新四军在此留下了革命足迹,书写了军民鱼水深情,新时代更是涌现参军报国、拥军支前的新热潮。

无论是新兵入营,还是学员入校、学生入学,部队军史馆、地方红色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南京军民进行双拥、国防教育的课堂。其中,颐和路社区将军馆、渡江胜利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5家单位荣膺省双拥示范基地,小营小学、海英小学、后标营小学等54所中小学成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南京连续十年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已有676对新人参加这一终生难忘的活动,营造了拥军爱民、尊崇英烈的社会氛围。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从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到1330多个服务站,再到数十万军人和老兵,到900多万南京人民,汇成了报国强军的洪流,成为南京城独特的个性特征。

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双拥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南京军民携手共进,守正创新,地方用心用情服务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支持部队备战打仗,驻宁部队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共同书写新时代双拥的壮美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贡献磅礴力量,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双拥新贡献。

本版撰稿 薛晶晖 张永祥 练红宁(原载《南京日报》2025年4月24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