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双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拥新闻

南京何以“十连冠”?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4-26 17:00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何以“十连冠”?

——解开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鱼水密码”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薛晶晖 肖刚 练红宁

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南京市又一次捧回“全国双拥模范城”奖牌,创下“十连冠”纪录。

古都南京何以成为全国双拥领域的“常青树”?

答案藏在玄武湖的双拥长廊里,写在军地共建的连心桥上,更镌刻在900余万南京市民与数十万官兵和老兵血脉交融的深情中。从解决“军娃入学”的急难愁盼,到跨越山海的情系边防;从三百六十行的凡人善举,到制度创新的服务保障——南京用行动诠释:双拥不是口号,而是融入城市基因的自觉;双拥亦非任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守护。

双拥基因深植城市血脉

在南京市机关大院,“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色牌匾高悬门前。这块南京唯一挂在市级机关礼堂外的荣誉牌,见证着市委市政府“把部队的事当自家事”的决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强化机制建设,落实市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领导小组会、军地会商会等,聚焦“三前”强保障、巩固“三后”暖军心,切实解决部队的困难问题,特别是军改之际,部队移防调整多,或组织现场办公,或第一时间推出措施,解决军嫂就业、军娃入学等事宜,还为新营区的部队及时解决出行问题,为驻训部队临时解决住宿和保障问题,为部队解决训练场确权问题,为部分单位解决单身干部临时住房问题,为全军官兵和全国老兵发布来宁乘坐公共交通和游园双免举措。

“部队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必须急事急办、马上就办。”翻开2024年南京发布的“为驻宁部队办实事项目清单”,十大项目中,既有后路、后院、后代“三后”工程建设,又有城连共建、城舰共建和军供保障;既有后勤保障解决生活困难,又有丰富官兵生活的内容;既有宣传褒扬先进典型事迹,又有走访慰问关怀。军地联合推出的慈善拥军基金,7年来已为驻宁部队困难官兵5200多人资助2300多万元。

在玄武湖公园304米长的樱洲长廊上,50块展板串联起《金陵晚报·双拥周刊》10年500余个版面。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回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受金戈铁马的军营文化和团结奋进的家国情怀,为南京近年来的双拥工作的变化感叹点赞。原定3个月的展览,因引发了市民游客与官兵的强烈共鸣,已延展了两年多。

玄武湖公园是古代的水军练兵场,有着“五百楼船十万兵”“荷叶裹鸭破敌军”“黄册‘赎银’充兵饷”“击鼓传花玄武湖”等军事历史故事,如今不仅有了双拥长廊,还成了多届“军民携手学雷锋,双拥文明玄武湖”活动的主办地,更成为无数军人的爱情结缘地,军地联谊会也常在这里举办。一名来自新疆的驻训军官曾发朋友圈称赞:“在玄武湖,历史与当下对话,双拥成了看得见的风景。”

凡人微光汇成“双拥星河”

在南京,拥军不是口号,而是全民行动。

雷锋战友赵明才、军校教授张晓林等20多名军休干部组成的“军休讲师团”,18年开展宣讲4000余场,受众超200万人。2024年预定新兵集训期间,“播火铸魂”宣讲团举办37场活动,新兵们“未入军营,先铸军魂”。赵明才展示雷锋补过的袜子照片时,一名大学生新兵十分动容:“原来信仰可以这么具体!”

榜样星火,可以燎原。退伍老兵张勇自筹资金建成全国首家县级民营国防园,每年为新兵讲述老兵参战经历,激励他们“到部队为家乡争光”;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记者毛蕾连续13年奔走一线采访,编发580多期《金陵晚报·双拥周刊》,从“门外汉”成长为“江苏最美拥军人物”;南京江北新区退役军人黄书余推动修缮“杨太平烈士纪念碑亭”,将红色记忆融入社区建设。

这些温情背后,是制度化的社会动员。在南京,无论是新兵入营,还是学员入校、学生入学,部队军史馆、地方红色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南京军民进行双拥、国防教育的课堂。颐和路社区将军馆、渡江胜利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5家单位荣膺“江苏省双拥示范基地”,小营小学、海英小学、后标营小学等54所中小学成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南京还连续10年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已有676对新人参加这一终生难忘的活动,营造了拥军爱民、尊崇英烈的社会氛围。

南京的双拥,更是官兵与市民的双向奔赴。驻宁部队官兵在练兵备战之余,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东部战区总医院坚持40多年在梅园新村社区开设家庭病床,成为“永远不走的军医雷锋”;陆军工程大学援建“双拥连心桥”,半年内将泥泞土路变为水泥通途;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团队15年助力山区儿童求学,惠及数百家庭。

军爱民,民拥军。驻宁部队官兵在抓好练兵备战的同时,坚持走到哪里双拥共建到哪里、造福到哪里,支持地方发展、服务驻地群众,赢得了南京和驻训地、过境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军民共绘新时代新篇章

去年盛夏,栖霞区龙潭街道太平村一块50亩的葡萄园产业基地,前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驻宁某部“临汾旅”和太平村结对帮扶的成果之一。“临汾旅”官兵十年接续奋斗,帮助太平村脱贫致富。

据了解,该部党委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为太平村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调研,发现太平村在葡萄种植方面有着较为独特的地理优势。于是,部队邀请了农业专家为村民进行专业培训,传授葡萄种植、养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为葡萄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设备支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现在的太平村,不仅村容焕新,而且引来城里观光旅游打卡的市民,人气逐渐积聚起来,村民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

2023年,太平村被确定为全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建设对象。栖霞区将大力宣传“临汾旅”帮扶太平村发展的事迹,讲好葡萄园的故事,吸引更多人来度假打卡,让这里成为旅游名村、双拥名村。

从乡村振兴一线到边疆海疆哨所,南京军民共建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4年,西藏某边防连与全国双拥模范城南京“结亲”——成为南京的“城连共建”单位,3000公里外,带着满满情谊从南京寄去的物资堆满营房,这源于南京落实全国双拥办、省双拥办部署创新推出的“城连共建”机制与“城舰共建”双珠合璧。

进入新时代,双拥在升华。近年来,南京不仅组织了“新兵守国·老兵守家”拥军优属结对活动,让边防新兵入营就有一位老兵与之结对,关心新战士的成长和家庭,还通过“情系边海防官兵”“走边防看亲人”“聚焦一线、聚力解难”等活动,为一线子弟兵送关爱送温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十连冠,是南京军民多年来鱼水深情的缩影,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南京将以此次命名为契机,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汇聚军地资源和智慧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双拥的壮美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贡献磅礴力量,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双拥新贡献。

(原载《南京日报》2025年4月25日)


南京双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