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器语言描绘青春风采
记陆军工程大学“程序设计俱乐部”指导教员团队
□通讯员 戴煜婷 倪金盾 张雪珍
拾级而上,走进陆军工程大学程序设计俱乐部的活动室。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房间,但每一个进来的人都会震惊于这里面琳琅满目的奖状、奖杯。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成立不满6年的俱乐部获得的殊荣。
难以想象,这个程序设计俱乐部最初只有7个编程发烧友,现如今却已累计有600余名成员。
难以想象,不满6年间,这个俱乐部累计共有329人次在各类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奖项,其中国际奖6项,全国奖80项,省级奖249项。
俱乐部成功的背后,是一个默默奉献的教员团队,带领学员们用机器语言描绘青春风采。
1从7到600 认真对待每一个怀抱梦想的人
伴随着一声悠长的军号,校园回归宁静,指院楼里的机房却还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张教员,这道题用这个方法,比书上的方法还要简洁高效。”“思路很新颖,继续说说看……”一问一答中,整个房间洋溢着求真务实的学习氛围。
育人先育心,俱乐部教员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员的快乐不仅是让学员在竞赛中获奖,更要我们的学员在编程中学会享受学习的乐趣。”
“蓝桥杯”选拔赛中,针对一位外训学员的特殊情况,指导教员雷小宇量身打造了详细的辅导计划,中英文穿插教学,遇见编程题目中难以用英文表达清楚的专业术语,教员找到了外语研究室的同事请教……
篮桥杯比赛中,这名学员取得了进军全国总决赛的资格,从来自全国1200所高校的3万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摘得C++程序设计大学B组一等奖的桂冠。
教员悉心辅导外国学员摘桂冠的消息成为美谈,俱乐部的名声也不胫而走。从最开始的7名编程发烧友到现在需要在各院设立程序俱乐部分部,编程爱好者呈近十倍的增长。
“从7个成员,到现在600人左右,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怀抱梦想来到这里的青年人,为他们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迈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俱乐部指导教员雷小宇说。
2从奖牌到奖牌 不靠“一招鲜”靠“全过硬”
初冬,中国石油大学体育馆里320多个参赛队坐落整齐,第41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青岛赛区比赛正在这里进行。该赛是大学级别最高的脑力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的尊称。与国内顶尖选手在同一赛场一决高下,每名参赛队员的心里都沉甸甸的。
最后30分钟,参赛队伍的成绩还排在180名。听着时钟不急不缓地发出滴答的响声,参赛队员的心中起了火。“急什么,教员平时是怎么教我们的?我们是军人,临危不能乱!”队员孙毅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军人的沉稳。二十分钟,十分钟,五分钟……回想起指导教员平时讲解的“暴力拆解”配合排列组合,一种契合的方案在孙毅的脑海里形成。成了!在比赛的最后15秒孙毅提交了结果。
公布成绩的那一刻,队伍的名次从180名直接进入56名银奖区,在军内排名第二。赛后得知,孙毅最后攻克的那道题,全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高校参赛队仅有7支队伍正确完成。
面对赛后采访,队长孙毅说:“坚持到最后一秒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准则。”指导教员胡斌补充道:“我们是军人。军人特有的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毅力,恰恰是程序设计需要的一种核心品质。这也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区总决赛中,俱乐部参赛队员在面对一道高精度计算题时,发现仅用C语言的知识,解决精确到小数点后100余位问题的可能性几乎为0。键盘敲击声不断响起,赛场气氛紧张凝重。队员徐有为突然想起了平时教员补充的Python 语言,可以有效应对当前局面。他现场指导参赛队友,最终在离比赛结束还有2秒时,提交成功,上演了一出绝地反击的逆袭,并被大赛授予“顽强拼搏奖”,所在团队也取得了铜牌的好成绩。“教员平时总说,一招鲜不能吃遍天,只有全面过硬,里外无短板,才是合格兵。所以,平时教员教我们的,不仅仅是程序设计知识,相关知识我们是一网打尽。”徐有为说。
3从新生到老生 把大家的梦想火苗越烧越旺
“今天你AC了吗?”这是大学在线学习系统上一则醒目的标语,其作用是为学员提供多渠道编程环境,锻炼学员编程水平。“哟,这帮小子们又做出好几道!”打开平台检查学员们的答题情况,成了俱乐部教员的一大开心事。“看着秋收的庄稼,农民高兴吧?我们的心情也是一样。”指导教员丁学雷的言语中透着诙谐。
说起学员们的学习情况,教员雷小宇说道:“学员们热情比上一届还要高,上届ACM学习系统平均完成了50道题,这届有个姑娘达到了70道,不少还是‘一血’。”这里的“一血”指在编程测试中首次测试即达到通过标准。姑娘的名字叫刘语婵,临近大四,小姑娘犹豫着是否要暂停俱乐部活动。“上次我还鼓励她,来参加程序设计,可以和主干课程齐头并进,我们的ACM是全英文环境下读、写、译,英语要求高,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什么都没落下。”说到这里,雷小宇情不自禁笑了笑,“我们教员的任务,就是不断地给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梦想的火苗越烧越旺。”
军改之际,军校面临调整改革,俱乐部向大学提出了程序设计课程调整建议并在多个学院成立了分部。俱乐部指导教员黄松教授介绍:“我们俱乐部下一步要继续完善传、帮、带运行模式,强化学员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陆军工程大学人才培养做出更多贡献。”
团队速描
陆军工程大学指挥控制工程学院“程序设计俱乐部”成立于2012年11月,指导教员团队是指挥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军用软件工程教研室黄松教授、李辉副教授、胡斌副教授、雷小宇讲师、张赛男讲师等十余名教员。近六年来,该俱乐部先后吸引全校各专业600余名学员参加俱乐部各类活动,先后组织180余名学员参加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等20余次各类国际、全国和省级学员程序设计类竞赛活动,共有329人次获得各类奖项,其中国际奖6项,全国奖80奖,省级奖249项。(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8年9月3日)
有梦不觉军衣单
□肖日东用机器语言描绘青春风采 记陆军工程大学“程序设计俱乐部”指导教员团队 □通讯员 戴煜婷 倪金盾 张雪珍
拾级而上,走进陆军工程大学程序设计俱乐部的活动室。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房间,但每一个进来的人都会震惊于这里面琳琅满目的奖状、奖杯。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成立不满6年的俱乐部获得的殊荣。
难以想象,这个程序设计俱乐部最初只有7个编程发烧友,现如今却已累计有600余名成员。
难以想象,不满6年间,这个俱乐部累计共有329人次在各类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奖项,其中国际奖6项,全国奖80项,省级奖249项。
俱乐部成功的背后,是一个默默奉献的教员团队,带领学员们用机器语言描绘青春风采。
1从7到600 认真对待每一个怀抱梦想的人
伴随着一声悠长的军号,校园回归宁静,指院楼里的机房却还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张教员,这道题用这个方法,比书上的方法还要简洁高效。”“思路很新颖,继续说说看……”一问一答中,整个房间洋溢着求真务实的学习氛围。
育人先育心,俱乐部教员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员的快乐不仅是让学员在竞赛中获奖,更要我们的学员在编程中学会享受学习的乐趣。”
“蓝桥杯”选拔赛中,针对一位外训学员的特殊情况,指导教员雷小宇量身打造了详细的辅导计划,中英文穿插教学,遇见编程题目中难以用英文表达清楚的专业术语,教员找到了外语研究室的同事请教……
篮桥杯比赛中,这名学员取得了进军全国总决赛的资格,从来自全国1200所高校的3万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摘得C++程序设计大学B组一等奖的桂冠。
教员悉心辅导外国学员摘桂冠的消息成为美谈,俱乐部的名声也不胫而走。从最开始的7名编程发烧友到现在需要在各院设立程序俱乐部分部,编程爱好者呈近十倍的增长。
“从7个成员,到现在600人左右,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怀抱梦想来到这里的青年人,为他们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迈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俱乐部指导教员雷小宇说。
2从奖牌到奖牌 不靠“一招鲜”靠“全过硬”
初冬,中国石油大学体育馆里320多个参赛队坐落整齐,第41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青岛赛区比赛正在这里进行。该赛是大学级别最高的脑力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的尊称。与国内顶尖选手在同一赛场一决高下,每名参赛队员的心里都沉甸甸的。
最后30分钟,参赛队伍的成绩还排在180名。听着时钟不急不缓地发出滴答的响声,参赛队员的心中起了火。“急什么,教员平时是怎么教我们的?我们是军人,临危不能乱!”队员孙毅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军人的沉稳。二十分钟,十分钟,五分钟……回想起指导教员平时讲解的“暴力拆解”配合排列组合,一种契合的方案在孙毅的脑海里形成。成了!在比赛的最后15秒孙毅提交了结果。
公布成绩的那一刻,队伍的名次从180名直接进入56名银奖区,在军内排名第二。赛后得知,孙毅最后攻克的那道题,全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高校参赛队仅有7支队伍正确完成。
面对赛后采访,队长孙毅说:“坚持到最后一秒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准则。”指导教员胡斌补充道:“我们是军人。军人特有的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毅力,恰恰是程序设计需要的一种核心品质。这也是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区总决赛中,俱乐部参赛队员在面对一道高精度计算题时,发现仅用C语言的知识,解决精确到小数点后100余位问题的可能性几乎为0。键盘敲击声不断响起,赛场气氛紧张凝重。队员徐有为突然想起了平时教员补充的Python 语言,可以有效应对当前局面。他现场指导参赛队友,最终在离比赛结束还有2秒时,提交成功,上演了一出绝地反击的逆袭,并被大赛授予“顽强拼搏奖”,所在团队也取得了铜牌的好成绩。“教员平时总说,一招鲜不能吃遍天,只有全面过硬,里外无短板,才是合格兵。所以,平时教员教我们的,不仅仅是程序设计知识,相关知识我们是一网打尽。”徐有为说。
3从新生到老生 把大家的梦想火苗越烧越旺
“今天你AC了吗?”这是大学在线学习系统上一则醒目的标语,其作用是为学员提供多渠道编程环境,锻炼学员编程水平。“哟,这帮小子们又做出好几道!”打开平台检查学员们的答题情况,成了俱乐部教员的一大开心事。“看着秋收的庄稼,农民高兴吧?我们的心情也是一样。”指导教员丁学雷的言语中透着诙谐。
说起学员们的学习情况,教员雷小宇说道:“学员们热情比上一届还要高,上届ACM学习系统平均完成了50道题,这届有个姑娘达到了70道,不少还是‘一血’。”这里的“一血”指在编程测试中首次测试即达到通过标准。姑娘的名字叫刘语婵,临近大四,小姑娘犹豫着是否要暂停俱乐部活动。“上次我还鼓励她,来参加程序设计,可以和主干课程齐头并进,我们的ACM是全英文环境下读、写、译,英语要求高,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什么都没落下。”说到这里,雷小宇情不自禁笑了笑,“我们教员的任务,就是不断地给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梦想的火苗越烧越旺。”
军改之际,军校面临调整改革,俱乐部向大学提出了程序设计课程调整建议并在多个学院成立了分部。俱乐部指导教员黄松教授介绍:“我们俱乐部下一步要继续完善传、帮、带运行模式,强化学员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陆军工程大学人才培养做出更多贡献。”
团队速描
陆军工程大学指挥控制工程学院“程序设计俱乐部”成立于2012年11月,指导教员团队是指挥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军用软件工程教研室黄松教授、李辉副教授、胡斌副教授、雷小宇讲师、张赛男讲师等十余名教员。近六年来,该俱乐部先后吸引全校各专业600余名学员参加俱乐部各类活动,先后组织180余名学员参加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等20余次各类国际、全国和省级学员程序设计类竞赛活动,共有329人次获得各类奖项,其中国际奖6项,全国奖80奖,省级奖249项。(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8年9月3日)
有梦不觉军衣单
□肖日东
1999年12月,我带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走进了渭北高原的军营。那个时候最难适应的不是艰苦的训练,而是彻骨的寒风。即使是穿上大衣训练,那股莫名的寒风依然会透过大衣,刺入骨髓。
新兵下连后,机关张干事来连队挑新闻报道员。得知我在学校发表过几篇豆腐块,便把我领到了机关。到机关不久,正赶上“兰(州)—西(宁)——拉(萨)”光缆施工,我白天与战友一起施工,晚上趴在床沿上把施工中的感人故事写成稿件。3个多月的施工结束后,虽然没有发表一篇,但那种坚持还是让张干事看到了我的执着,此后一直在新闻报道组,开始了兵记者的梦想。我白天到连队采访,晚上加班写稿,两年多在军区《人民军队》报发表了30余篇稿件。
2002年8月,我终于走进了心中的殿堂——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在南京政治学院学习的三年是我脱胎换骨的三年,也是我终身受益的三年。2005年毕业时,我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人事报》《中华新闻报》及各军区军兵种报纸发表言论40余篇,2005年5月在原广州军区《战士报》实习期间,还发表过两个头版头条。
正当我做好毕业后回大西北的心理准备时,一纸命令让我留在了南京,分到了现在的单位,一直在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工作了近10年。在这个岗位上,我采写过星光璀璨的将军教授,赞颂过默默奉献的士兵兄弟,也描绘过跋涉不止的青年学员。他们的故事也许没有战火硝烟里将士们奋勇杀敌般精彩,却守望在自己的战位上,倚马可待所向披靡。我有幸记录了他们光彩的瞬间,也印证着我所经历的强军改革足迹。
为了家人,今年我脱下了征衣,为了小结自己的军旅生涯,我从发表的500余篇新闻作品中,选取部分结集成册,取名《兵戈兵歌》。这是送给家人最好的礼物,正是他们默默的支持与付出,才让我心无旁骛地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这点成绩。
这些字里行间,也许硝烟味还不够浓厚,故事也不够精彩,但不管怎样,我还坚守在我的阵地,尽情书写强军战歌旋律里小小的音符。(作者系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干部)(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