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金宝讲述300多位老将军和英模人物的采访经历,成为催人泪下、动人心魄的党课——
坚定信仰跟党走 红色基因代代传
□通讯员 朱地委 邓娟 练红宁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蕾
5月19日,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干休所驻地大学的会议室里,曾采访过300多位老将军和英模人物、被誉为“老将军发言人”的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卜金宝,深情讲述《百年征程与人生信仰》,以自己采访老前辈感受的初心故事,深深打动全场听众。他从忠诚、坚韧、敬业、豁达、感恩等方面,介绍采访过的部分老首长老将军的党员本色和高尚境界,成为赓续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军地7家共建单位一同聆听,既有耄耋老兵,又有在校学生,还有现役军人,更有干部群众。“这是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比电视剧还震撼。”现场听众如此评价。
卜金宝的讲述为何这样具有吸引力,不妨听听他讲的几个故事。
战将秦基伟的戒烟故事
1953年5月,秦基伟应陈赓要求给教职员工作报告,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让不喜欢开长会的陈赓稳坐了4个小时。秦基伟后来回忆说:“不用打稿子,一点一滴都涌动于心。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王清珍等同志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艰苦卓绝的坑道斗争,十几个连队一个支部的故事,一个苹果八个人吃了两圈的故事,我们的女战士为重伤员排尿的故事……那些感人的事迹,不仅敌人闻所未闻,就连我们自己的同志,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秦基伟是赫赫有名的战将,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上甘岭战役名扬天下。群英荟萃,浴血奋战,他率领志愿军15军坚守住了上甘岭阵地,打出了国威军威,近三成的官兵立功,涌现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柴云振等著名战斗英雄。此时担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依然还是一个“烟筒子”,紧张繁重的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总是烟不离手。
卜金宝采访15军健在老首长和英雄模范时,听到秦基伟将军的许多趣闻轶事,专门整理出来发表:1953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接见了回国后的秦基伟,招呼他坐下后就夸奖起来:上甘岭打得很好啊!15军军长秦基伟,在太行山当过司令,现在又是上甘岭的英雄。同时随手从茶几上拿起烟盒,请秦基伟抽烟。这让秦基伟犯难了,哪能在主席面前吞云吐雾,多么的不礼貌啊,于是脱口而出:“主席,我不会抽烟。”
从此,秦基伟再没有抽过一支烟。警卫员看到他只喝茶不抽烟很是不解,秦基伟主动说:我在主席面前讲过“不会抽烟”,岂能言而无信!
99岁宣誓入党的老兵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013年7月1日,当时的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多功能大厅内,一位年近百岁的银发老人坐在轮椅上,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
这位老人叫苏鸿熙,是我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第一人,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医学界的钱学森”,是当时留美的50名优秀中国科学家之一。
2015年1月7日,卜金宝如约拜访了苏鸿熙夫妇,聆听他们讲述人生的经历。苏老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后坚决要求回国。当时美国把他作为重要的科学家,动员他留下不成,又设置重重障碍。但他铁了心要回国,后来他经历千辛万苦,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才回到自己的祖国,把全部智慧贡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苏老说:那时许多人到美国留学,是为了回国报效国家。现在一些人出国留学是想办法拿绿卡,这可以理解。但是,一个男子汉,他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应该立志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好。
苏老一直说,“我的入党条件还不够,还要努力!但我怕时间不多了,‘走时’还不是党员。”在99岁那年,苏鸿熙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坐在轮椅上,对着党旗庄严宣誓。现场视频中,苏老坚定地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一辈子都是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深藏功名的国家特等奖获得者
2016年夏天,卜金宝拜访了原铁道兵工程学院副院长蔡报瑗,2个小时采访即将结束时问蔡老:“这么多年,您立过功获过奖吗?”蔡老说:“没有。”卜金宝追问:“什么证书都没有吗?”他才拿出1985年获得的一个证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看到这个证书,卜金宝大吃一惊:“您荣获这样高规格的奖励,怎么从来不说?”老人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好炫耀的?工人农民那么伟大,他们得到了什么?”
蔡报瑗受孙中山《建国方略》中修建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实现中国富强的影响,从小立志修铁路,他学的铁路专业,干了一辈子铁路。1952年11月,担任志愿军铁道兵新建铁路指挥所工程处处长,完成了抢建跨六江河四山峰和临江悬崖峭壁、长129公里龟殷线等艰巨任务,受到彭德怀司令员发电嘉奖。从朝鲜回国后的一次铁道会议期间,王震司令员得知他还不是党员时,勉励他争取早日入党。后来,师长政委当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成昆铁路,绝世工程。蔡报瑗回忆说: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前所未有。十几万铁道兵战士12年艰苦奋战,吃苦、历险、牺牲,常人难以想象。时任西工指司令部副总工程师兼西工指科技委副主任的蔡报瑗,与大家一起攻克诸多技术难题,采用了柔性墩、空心墩、拼装台、串联梁、悬灌、悬拼、喷锚支护、小铜轴、三百路载波、新型架桥机、大跨度栓焊梁桥等30多项新技术。
1985年,我国开始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获特等奖。蔡报瑗说:这是集体攻关的结果,哪一个人也干不成!得知成昆铁路与美国登月带回的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一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蔡老更想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临别前,他还给卜金宝写诗:“如烟往事欣回首,更喜今朝笑语倜。盛世情怀歌百寿,余晖犹艳献神州。”
天山守墓30多年的陈俊贵
革命英烈是一座座丰碑和时代的脊梁。在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安葬着168位烈士,却承载着一位守墓老兵不同凡响的人生。
1980年4月6日,原基建工程兵第113大队2营5连班长郑林书奉命率新兵陈俊贵等外出执行任务,在天山深处独库公路段突遇暴雪,陷入绝境。危难关头,他将最后一个救命馒头留给陈俊贵,陈俊贵才活了下来。为报答救命之恩,退役回到老家辽宁的陈俊贵重上天山为班长等牺牲的战友守墓。陈俊贵说:“是班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幸福美满的生活,我要一生伴着乔尔玛,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永远铭记天山深处的筑路英雄!”
2008年底,来到新疆伊犁采访的卜金宝从某部听到了这个故事,当即决定到300公里外的乔尔玛烈士陵园采访。2009年1月31日,《解放军报》发表通讯《天山深处的守望》,引起热烈社会反响,守墓老兵陈俊贵知恩图报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他的老部队6支队党委当即把他接到合肥为官兵作报告,并决定投资36万元修缮则克台烈士陵园。当年11月25日,陈俊贵应邀到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此后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殊荣,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他的事迹还被拍成电影《守望天山》,成为一位老兵的传奇。
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情缘
南京是一座兵城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也是离退休老干部和退役军人比较多的城市,老前辈的英雄故事和老有所为受到广泛的关注,他们是党的历史见证人,也是党的火种传播者,更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关爱。
卜金宝与南京也有着深厚的情缘,自从担任军报记者后,每年都要来南京采访和讲课,一直没有间断过。他说,南京是座英雄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老首长功勋卓著、老有所为,如向守志、傅奎清、詹大南、张玉华、董万瑞、孙干卿、张力雄、黎光、汪运祖、曹兴德、齐金炳、朱恒怡、秦华礼、黎介寿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南京的老首长们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情深,那样的厚爱。这些老前辈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双拥周刊也多次刊登。
卜金宝的报告让人们心灵震撼,不少人潸然泪下。一位年轻的军人说,老师的授课给我们带来了独家的历史故事、感人的英模传奇、丰富的精神营养,让人得以沉淀、受到净化、得到升华,受益无穷。干休所九旬老干部程福保说:“听老战友们的故事,对我也是心灵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永远跟党走。”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荆世杰博士说:“这是流动的党史、鲜活的教材,我们要讲给莘莘学子,让他们记住历史,开辟未来。”驻地社区书记陆明明的爷爷与外公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士,作为一名红色家庭成长起来的90后社区工作者,她深有感触:“革命前辈都是一本书,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当好红色传人。”干休所领导总结时说,报告直抵心灵,革命信仰、战斗血性、坚强意志、艰苦朴素、堂堂正正,是我们人生的信号灯和加油站。(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