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追忆上甘岭“夜莺”、志愿军女战士刘禄曾
94岁的志愿军女战士、上甘岭“夜莺”——刘禄曾离开我们40天了。作为当年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巾帼英雄,她曾到一线向敌军广播,曾在审讯战俘时及时掌握前线动态,曾有着跨越太平洋握手的故事,曾参与重要口译和培育英语人才,曾作为志愿军老战士艺术团和28干休所老干部宣讲团成员传播红色基因数十年,曾被无数媒体寻访……她的精神和事迹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请看干休所的同志和解放军报老编辑为她写下的缅怀文章。
出身名门,心系家国投笔从戎
刘禄曾1928年出生于书香门第,曾就读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抗美援朝战场上,因志愿军急需一批外语人才。已留校工作的刘禄曾响应国家号召,于1951年底和22名同志一道,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不久她被分配到志愿军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
化茧成蝶,“战地夜莺”成长记
面对极度恶劣的战场环境,刘禄曾丝毫没有大小姐的娇气。她的任务非常繁重,既要参加对俘虏的审讯,又要翻译缴获的文件,还要监听敌军电台。尽管她的英语水平比较高,但这些工作都涉及大量的军事术语,所以工作之外,刘禄曾还在恶补军事英语。
晚上睡在防空洞里,刘禄曾常常半夜被冻醒。白天,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十几个小时,袜子和脚上被磨破的水泡会粘在一起。有时候只能吃冰冷坚硬的土豆……正是战场,让她完成了从大家闺秀到女战士的蝶变。
穿越火线,炮火硝烟中建功绩
1952年冬,刘禄曾调到进驻“三八”线前沿阵地的24军政治部敌工科任翻译。敌军炮火凶猛,每隔几分钟就有数排炮弹轰炸,刘禄曾背着十多斤的设备,穿越炮火封锁线,到达离敌人不过几百米的坑道里。
作为唯一的女同志,她表现坚强果敢,每天用英语向敌军介绍志愿军的俘虏政策,宣传志愿军反对侵略珍爱和平等。
为了进一步瓦解敌军斗志,每当夜深人静,刘禄曾会播放一些美国的流行音乐、乡村音乐等。在圣诞节的夜晚,她又专门播放一些圣诞歌曲,激发美军思乡厌战的情绪。她也因此被誉为上甘岭“夜莺”!
西方奇遇,东方柔情感化战俘
1979年4月,当时在外事部门工作的刘禄曾随教育家吴贻芳赴美访问,在一家餐馆就餐时,她发现一名中年美国男子总在打量自己,这名男子主动上前跟她交流,他竟是刘禄曾特别关照过的一位战俘,叫詹姆斯·伯特纳。
原来,在抗美援朝期间,刘禄曾曾负责审讯俘虏。詹姆斯·伯特纳被俘后十分抵触。经过接触,了解到詹姆斯参战的原因后,刘禄曾耐心安抚,唤醒詹姆斯的希望。一次詹姆斯突发高烧,刘禄曾立即安排军医诊治。詹姆斯病好不久,有个战士跟他玩刮鼻子,刘禄曾马上制止。此后,詹姆斯彻底信服了刘禄曾,称道:“当志愿军的俘虏是一种庆幸。”
一晃26年过去,曾经的“对手”再次相遇,两人感慨万千。刘禄曾得知,詹姆斯回国后努力工作成了这家餐厅的老板。
奋斗不止,老骥伏枥献余热
退休后,刘禄曾到多所学校教英语,她还多次参与现场口译,从会场、车场,到授旗、交流等活动,翻译起来十分流利,让年轻人自叹不如。1998年她又走上金陵老年大学讲台。尽管她口语流利,但仍然坚持写教案,不厌其烦地为学员解疑释惑。一次,她正在讲课时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几天后,她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讲台。
为了保持口语技能,她坚持收看英语新闻。刘禄曾还买了一架电子琴,专门弹唱和欣赏志愿军歌曲,她参加的志愿军老战士艺术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流动基地。(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3月28日)
谨以此文献给志愿军女战士刘禄曾和她的丈夫艾奇——
一对革命伉俪的传奇人生
□卜金宝
2月16日,我接到南京友人的微信:刘禄曾阿姨走了。惊闻噩耗,心里十分沉痛,想起了与刘禄曾和她的先生艾奇相识的前前后后。
2005年1月4日,我到南京出差,应邀到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部第四干休所看看。下午2点,在干事办公室刚坐下,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走了进来。他腰板挺直,声音洪亮,温暖的目光里透着一种亲和力,我觉得仿佛遇到了一位相识多年的长辈。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有的人终生相处形同陌路;有的一次相逢成为莫逆之交。谈话中,我得知眼前这位老八路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英雄,曾任“济南第一团”某模范连指导员,参加过平度、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一江山岛等战役战斗,多次身负重伤。离休二十多年来,他坚持发挥余热,宣讲我党我军光荣传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被誉为光荣传统的“播火者”。
我还得知他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刘禄曾,是上海一位大银行家的女儿,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投笔从戎,到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任英语翻译,负责翻译缴获的军事文件和宣传品,审讯战俘,多次随广播小分队上前沿对敌进行英语广播,被誉为上甘岭的“夜莺”和巾帼英雄。
听艾老讲他和夫人的人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对艾老说:“你们的经历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今天听你讲历史,就像在听父亲讲他的过去。前辈们经历的是磨难,留下的是财富。”他却谦虚地说:“我做的事不值一提,假如可能的话,倒是应当宣传一下我们干休所的‘跨世纪老共产党员宣讲团’。”就这样,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艾老看到干休所领导一直在门外等着,便起身告辞,并一再嘱我到他家做客。
忙完采访干休所的事,我登门拜访艾奇,见到了他的夫人刘禄曾……
回到北京后,我约本报驻南京记者站记者朱达写了一篇通讯《“播火者”的足迹》,于2月24日加《编者按》在《解放军报》刊登。这中间,我又数次和艾奇老人电话交谈,每一次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我觉得这位长者就像父亲一样值得信赖,连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事也愿向他倾诉。
当年3月2日,空军驻京某单位邀请艾奇来京作报告。他一到京就给我打电话,我赶紧去招待所看望他,聊了很长时间。我还和他约好,等天气暖和了,陪老人回他的老部队看看。
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心愿永远无法实现了……当年5月4日艾老因病不幸离世。
2009年10月23日,我见到迟浩田将军时,向他介绍了与艾奇相识的事。迟浩田说:我们都是“济南第一团”走出来的战友,我很想念他……
此后,刘禄曾阿姨多次给我打电话问候,感谢我对艾奇和她的采访。我诚惶诚恐,与这对革命伉俪相识相知,使我受益终身!
如今,艾奇的夫人刘禄曾也走了,她和她的英雄丈夫在天国相会。
刘禄曾阿姨的英灵永存!
作者简介:
卜金宝,解放军报社原高级编辑,曾拜访300余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400余场,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3月28日)
老兵突击队 防疫保障忙
■编者按 “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每一次防疫,退役军人总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他们用行动彰显了老兵的本色和担当,请看一组报道。
军供站严格做好新兵运输保障
南京军供站落实防疫要求做好新老兵军供保障。3月21日,在南京南站保障点,南京军供站为途经南京的第一批春季入伍新兵送去营养可口的饮食。万里从戎路,征程今朝始。连日来,在南京南站新兵军供应保障点,一盒盒冒着热气的军供餐、一份份倾注心意的水果牛奶、一个个戴着口罩也难掩笑意与热情的南京军供人,让启程新兵倍感暖心。 吴风萱
市退役军人服务系统发挥作用
3月17日,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党组织吹响“集结号”,火速下沉到防疫一线。“倒春寒”、连续大雨天气,在秦淮区洪武路街道武学园社区,党员干部依旧坚守阵地,保障核酸检测队伍秩序井然……据介绍,全市1285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若有战,召必回”尽锐出战、冲锋在前。浦口区“役先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驰援与外省交界的重要路线;江宁区东山街道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迅即响应防疫急需;栖霞区三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200多名退役军人活跃在疫情防控每个环节…… 张蕾
19小时“连轴转”换来战疫“零差错”
李良正是盘城街道江北社区工作人员,在部队多次获评优秀士兵、教员等。此次担当某核酸检测点点位长,负责整个点位的协调和运转工作。“整个点位每天要检测采样超3000人,各环节衔接都要跟得上……”从早上5点到夜里12点,确保整个点位的调度、现场矛盾调解、物资转运、人员轮岗、绿色通道服务“零差错”。 韩涛
风雨中大巴接送村民做核酸
3月14日以来,高淳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挂钩联系村、居民小区、核酸检测采样点等的值班值守。3月21日,疾风骤雨,气温突降,桠溪街道东圩村、跃进村等专门组织大巴车接送村民进行核酸检测。东圩村“兵支书”史翔介绍,该村有19个自然村,安排了三辆大巴进村入组轮流接送村民采样。 陈冬冬(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