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十年4:不能忘记 广大读者网友的深情厚爱
编者按 奋进强军新征程,建功双拥新时代。弹指一挥间,《金陵晚报·双拥周刊》迎来创刊十周年。回顾双拥周刊走过的十年,有“五个不能忘记”始终鞭策着我们砥砺前行。本刊推出创刊十周年特别报道《五个不能忘记》,致敬每一位关心、关爱、关注双拥周刊的您。今天刊出第四期,感恩广大读者网友对双拥周刊的深情厚爱。
□通讯员 王召尧 练红宁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毛蕾
新闻“练兵场”,军校学员踊跃投稿
双拥周刊甫一问世,就得到广大读者网友特别是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的喜爱和欢迎,更成为军校学员的读书学习资料和投身新闻写作的“练兵场”。不少军人报道员把登上双拥周刊看作走向大报大刊的一个磨砺台阶,尽情挖掘本单位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双拥周刊展示,以至于有时稿件太多不得不排期等待。
陆军工程大学、国防科大国际关系学院、气象海洋学院、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等院校把双拥周刊刊稿计入军校学员学习时的新闻写作训练成绩,回看《毕业了把青春融入祖国山河》《军校淬火四春秋 难舍金陵万般情》《致敬军人父亲: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军校生,说说你为什么要当兵?》《愿得此身长报国矢志强军向边关》等稿件,情感横溢,心志倾出,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突显出年轻学员的青春活力。不少在双拥周刊上过稿的学员回到部队后笔耕不辍,逐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媒体亮相重量级文章。
从读者到作者,老兵故事引共鸣
双拥周刊通过网络延伸到外地,也得到各地军地人士的关爱,远在西藏、新疆、黑龙江、云南、海南的军人或老兵都积极为双拥周刊投稿。作为江苏两个双拥模范扎堆的地方,徐州和江都的双拥人物也在双拥周刊得到呈现。雷锋战友乔安山的孙女、曾是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讲解员的乔婷娇,不仅自己为双拥周刊写稿,还把双拥周刊介绍给雷锋班班长和她的三位来南京读书的班长。雷锋纪念馆三位讲解班长与双拥周刊结缘,成为一段佳话。
双拥周刊也是老兵回忆激情岁月的天地,“难忘军旅”故事层出不穷。有老兵讲述当年搭乘企业班车代作公交“捎脚车”的温暖故事,有一天司机快开车时发现,这个天天露脸的解放军没上车,于是派人下车寻找并多等了几分钟才发车,第二天方知军人因为当天值班没回家,《捎脚车上的鱼水情》小中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当年扎根大漠建设卫星发射基地时,生活十分困难,只能吃窝头充饥,带来便秘等疾病,于是有了《放屁比赛》这样趣味横生的文章,体现了老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赵明才透露的《50年前十万军民送雷锋》时的情景,志愿军女翻译刘禄曾讲述的《数十年后战俘叫出她的名字》的奇遇,人民群众为部队《群牛拉汽车》的情谊,为了早读到报纸的《代理收发员的苦与乐》,高原军人写下的《我曾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证明了军旅人生,青春万岁,《难忘军旅》的故事不仅能引起老兵的回忆,更能获得读者网友的共鸣。
军旅爱情美如画,英雄城市英雄多
战士的爱情美如画,无论是军地举办相亲会活动,还是官兵的大婚故事,双拥周刊都热情呈现。浙江姑娘爱上驻宁部队小伙,考进南京工作演绎了《追你追到石头城》;因为疫情防控不能回家回营,在江苏、河北三地上演了《抗疫一线最美“云婚礼”》;曾经军营的故事延续了美好姻缘,让我们一同《祝福缘起南京的军恋修成正果》。曾在南京服役调到外地工作的兵秀才柯文才,虽然人离开南京了,却一直给双拥周刊写稿,不只才华横溢,而且是个热心肠。
解放军报原高级编辑卜金宝曾经采访过300多位老将军老英雄,其中不少是南京的老首长,他走向全国各地讲述党史军史,催人泪下,动人心魄,被誉为“300老将军老英雄的新闻发言人”,他多次为《双拥周刊》写文章介绍老首长的事迹,包括对离世老前辈的缅怀,都给读者心灵的震撼。用他的话说,南京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老首长功勋卓著、老有所为,令人印象深刻;老首长们慈祥、情深、厚爱,老前辈的故事让人难忘,给人启迪。双拥周刊首发反映南京27离休所老干部王顺秀带领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经过延伸跟进报道,还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退役军人李洋选用,参加《致敬国家丰碑——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并最终获得金奖。(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5月30日)
一次跟班采访 让“阅兵三人来自同村”刷屏
□高淳区人武部 孙秀兰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创刊十周年之际,作为周刊的通讯员,回忆2020年6月采写报道高淳区桠溪街道瑶宕村三位阅兵官兵家庭动人故事的经过,仍对《双拥周刊》助力高淳区打造征兵宣传名片,鼓励有志青年参军报国心存感激。
2020年春季征兵开始后,我在收集征兵宣传素材时,因经办过高淳籍官兵执行军队和国家重大任务政治考核,想到其中可能有人员参加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活动。于是调阅相关资料,通过联系官兵亲属或所在部队联络员逐个摸排,惊喜地发现参加北京国庆阅兵的5名高淳籍官兵中,居然有3名是桠溪街道瑶宕村人。
《双拥周刊》相关同志得知这条新闻线索后,放弃周末休息,于6月7日风尘仆仆赶到瑶宕村,带着我深入村委和官兵家中进行探访。
在瑶宕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民兵营长、退伍老兵张泰智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对空军某部工程师王健的母亲陈小凤、火箭军某部士官周琳的爷爷周小宝、边防某部军官张金荣的母亲傅红美和妻子田晓林进行采访。经过详细了解,这三位优秀军人,不但有共同的阅兵经历,而且都传承同样的红色基因,闪烁灿烂的青春亮点。王健从爷爷到他是三代党员,他大二入伍后从优秀士兵、军校优秀学员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3次荣立三等功;周琳家族中三代当兵,曾祖父参加抗美援朝,他上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金荣坚守边防17年,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4次,3次参加重大阅兵,被阅兵联合指挥部表彰为“优秀教练员”。三个家庭还同样呈现爱党、爱国、爱军,支持亲人建功军营的家国情怀。
作为多次参加市双拥通讯员培训的学员,这次跟班采访,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现地学习机会。第二天,我就以《阅兵三人同一村,家国情怀说不尽》为题,写出了瑶宕村三位军人家庭的感人故事:火箭军里的“强军好青年”周琳的成长经历和爷爷的深情;战机守护神王健以精湛技能保障飞机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的故事以及妈妈的温情;三次受阅的“昆仑卫士”张金荣5次立功的传奇经历以及婆媳的亲情。6月15日,文章在《双拥周刊》第373期整版刊登后,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我们又跟进报道,写出《南京市高淳区:受阅官兵成家乡“征兵形象大使”》,刊登在6月16日《中国国防报》头版。7月1日,《中国社会报》5版头条刊登《阅兵三人来自同村“征兵形象大使”引连锁反应》的报道,介绍高淳区用强军故事鼓舞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报国的做法。
在那次采访中,从张金荣妻子田晓林那里得知,因部队工作繁忙,不能给单亲妈妈过生日成为张金荣的遗憾,希望把上门送二等功喜报的日子选在张母65岁生日那天。高淳区人武部和区双拥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采纳军属意见并作精心安排,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及区双拥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桠溪街道领导于6月30日如期登门,让张金荣二等功喜报和立功奖励金成为其母亲珍贵的生日礼品,热烈场景正如军休干部曲卫猛为其撰写的楹联“受阅三期人俊逸,欢谐满室岁温馨”。2020年,南京市开展“三个最美”评选活动,高淳区推荐张金荣作为现役军人代表参选,成为南京市10位“最美现役军人”之一,他闪光的事迹成为高淳区乃至南京市双拥工作中耀眼的典型。(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5月30日)
积极落实市双拥领导小组会精神
本报讯(通讯员 陈贡全 倪天君 李影)5月16日,南京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首次会议召开后,军地单位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固强补弱,固本强基,推进全市双拥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打牢基础。
连日来,市双拥办主任、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郭明雁等深入区、街、社区传达会议精神,调研指导省级双拥模范区创建工作。在玄武区,调研组先后查看了锁金村街道拥军优属工作站、太平门社区双拥馆、区双拥广场规划方案,观摩了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优待证办理现场;在鼓楼区,调研组先后查看了江东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区拥军家庭医生工作室、红帆双拥街区、挹江门街道丁山社区“红色记忆”电影文化馆。调研组还听取了相关区创建情况汇报,对双拥创建基础扎实、工作认真、氛围浓厚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另悉,5月23日,玄武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部署年度双拥工作,要求全区上下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聚焦强军目标,支持备战打仗,完成重点任务,推动全区双拥工作上台阶。(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