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引来更多关注
拥军人追寻时代烙印厚植双拥情怀
□通讯员 戎飞霞 崔雁 高燕 练红宁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毛蕾
夏日的玄武湖,不仅有清碧的湖水、淡淡的莲香、送凉的荷风,还有越来越多前来观看《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的观众。他们有的被深深震撼,有的还专程送来了书画作品。
拥军书画家挥毫泼墨为展览加油
8月18日上午,正逢70周岁生日的南京沙漠拥军工作室负责人沙漠,将南京几位拥军书画家专为《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所创作的书画作品送到南京市双拥办,为版面展加油祝福。此前一天,他还带着马学春、茆红光、贾征华、戴倚山、周琳、王明山、王建林等拥军书画家一同到玄武湖现场观展。
沙漠是革命烈士后代,也是南京知名的拥军人,叔叔沙培琛是战斗英雄、著名的“洛阳营”红一连连长,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沙漠虽然没能当上兵,但从1981年起,他的业余时间就被拥军占满,算起来已逾41年。其间,他曾经连续18个春节在军营和边防海岛与官兵一起过年; 他坚持不懈为部队官兵义务作《军营美学》报告,从军人的勇武之美、献身之美,讲到热爱军营、崇尚练武,被官兵们称为“心中的绿洲”“不穿军装的指导员”,百余部队请他担任“军外辅导员”,《解放军报》、央视央广都作了报道;他被表彰为“支持国防好公民”,并被聘为“国防教育讲师团讲师”;他坚持资助困难战士、慰问军属资金达30万元,足迹到过22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达30多万公里,义务作报告3800多场,听众累计100万余人次。在老将军向守志、傅奎清支持下,创办了“南京市沙漠拥军工作室”。9年前,他找到7位志同道合的南京市民,组成“重走长征路拥军慰问团”,义无反顾踏上长征路,33天穿越了11个省区,实现了一边长征一边拥军的壮举。他曾将自己拥军33年历程写成《我的人生》一书,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他写拥军国防情怀的第二本书籍,33万字的《长征集结号》不久又将问世。
双拥周刊曾多次报道沙漠拥军的故事,前些天沙漠来到版面展参观后,拍下照片发到拥军群里,吸引了多位书画家的关注,他们也为这一展览所震撼,于是泼墨挥毫创作字画,并带到展览现场。沙漠表示,将保持拥军热情,紧跟时代脉搏,继续为强军事业和南京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作出新的贡献。
双拥工作者观展中展望双拥未来
8月17日,雨花台区双拥和退役军人工作者带着刚刚获得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的喜悦,来到玄武湖参观《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进行党史军史和国防文化主题教育,激励大家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优质服务。部分待安置士兵也随同参观。炎热的天气没有“烤”退大家的观展热情,沿着304米的展览长廊边走边看1个多小时。
雨花台区双拥办主任、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史军和同事们一边详细听着老兵的义务讲解,一边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活和老首长的故事,感悟南京双拥的十年征程。在《敬礼,<人民前线>报》版面前,他说:“我们不少战友都是读着《人民前线》报成长的,它是我们难忘的启蒙老师。”雨花老兵徐长柱隐功埋名40年的故事特别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大家在点赞的同时期盼徐长柱能早日实现坐上川藏线列车再到西藏故地重游的梦想。在一年一度的《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前,大家纷纷表示媒体报喜与上门送喜相结合,让军人军属更加自豪,激励着军人建功军营为家乡增光添彩。看过展览,史军颇有感触:十年历程,催人奋进,将借鉴学习樱洲长廊的样式,完善雨花双拥主题公园设施,把雨花双拥历史、双拥典型、双拥成果展示出来,推进雨花双拥高质量发展,为雨花台区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八连冠”打牢基础,为南京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贡献雨花力量。
棒 老兵故事映初心
你知道电影《闪闪的红星》是如何拍摄的么,江苏省军区原政委彭勃讲述了在八一厂工作时拍摄该片的一波三折,这位被周总理称为“军中一支笔”的老前辈,还为双拥周刊赠字“红星放光彩 双拥满神州”。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封面的红军小号手是谁,原来是海军指挥学院的老院长谢立全将军。《渡江侦察记》也许大家都看过,可它的军事顾问曹兴德讲述的《侦察兵都是“演技派”》,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老兵是党史军史见证人
赵明才是雷锋生前战友,坚持学雷锋做雷锋讲雷锋,还与南京军休讲师团成员一起走进军营机关学校社区讲雷锋,当年在雷锋墓前立誓“一辈子像雷锋那样做人”,他讲述参加雷锋葬礼时,抚顺市“10万军民送雷锋”的场面催人泪下。不止是赵明才,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也是雷锋生前战友,一到南京参加弘扬雷锋文化的活动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展示了自己的雷锋情怀;而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陶克,现在是《雷锋》杂志主编,也经常到南京来指导学雷锋活动,于是有了《探寻雷锋的初心 担当传承的使命》,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感染力。
志愿军女翻译刘禄曾,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时,曾经审战俘,到前线喊话、唱歌,被誉为上甘岭的“夜莺”,28年后随吴贻芳访美时,竟偶然中被战俘叫出她的名字……
老将军的专访特别多
朱文泉上将退休后还研究海洋战略,7年写成了127万字的《岛屿战争论》 一书。接受双拥周刊专访时,他足足讲了三个小时,还为南京提出尽早建设海洋博览馆等建议。王洪光中将退休后,写出《历史上的南京之战》,填补了南京军事文化的空白。参加九三阅兵并上春晚敬礼的“慈善将军”张玉华,帮助困难群众数十年,赢得人们的尊敬,他的“三个妈妈”的故事仍在传承。方祖岐上将退休后研究军事历史,经常接受媒体的采访,以“诗书画”三绝陶冶人生,还将作品捐出建立数百万元的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53年前百辆坦克编队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南京万人空巷的场面你见过么?老兵和南京市民的讲述,让你感受“桥坚强”就是不一般。南京老兵艾平曾经参加两大基地初创,他扎根大漠和深山的故事让人不能不佩服里面展示的航天精神和奉献情怀。《长征,坚定百岁红军的人生信仰》在双拥周刊首发后反响热烈,央视三次邀请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到北京录制节目,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都作了重点报道,成为当年最“火”的老红军之一。
每个老兵都是一本书
在南京军休讲师团成立前,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部第四干休所老干部宣讲团已火爆石城,南京地区媒体都整版或专题聚焦,甚至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发评论点赞。其中老红军邹志成、老八路艾奇讲的故事深深激励了很多人。而南京地区3位老兵讲述的开国大典的故事,也成为经典的记忆。
南京生活着数十万老兵包括军队离退休干部,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其中连续十年的感动南京人物里就有21位老兵。南京军休打造出讲师团、杂志、网站、老年大学、演出团等五张名片,其中南京军休讲师团成立15年,已宣讲党史军史等4000多场次,听众达200多万人,获评江苏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百佳优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去年曾被《解放军报》《法治日报》《中国社会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双拥周刊》等大幅报道。
夫词妇曲忆青春,篆刻方章说福道。离休老兵徐宣明及赵树湘、于尔哲夫妇的“致青春”,让人们惊叹不已。还有扎根高原38年的“老西藏”车应龙,用书法艺术展示强军文化。九旬老兵范振春离世前说服七子女支持捐献遗体,体现共产党人和老兵的高尚境界,被《解放军报》以《老八路,就是这个样》为题报道。军转干部王正奎从坦克手到文博专家的华丽转身;古筝妈妈俞晓冬深入老区金寨县小南京学校为孩子们播种希望;追忆百岁女红军何子友的传奇人生,让你不能不敬佩革命女侠;聆听著名军旅作家徐志耕讲述踏着自行车全城走访写下《南京大屠杀》一书的经历;感受向渡江胜利纪念馆捐赠《渡江日记》的九旬老兵李剑锋的新潮……老将军、老兵的故事都成了珍贵的史料,难得的启迪。(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8月22日)
逐梦陆军 奋斗青春
8月2日-9日,由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活动成功举办。本届军事训练营以“逐梦陆军 奋斗青春”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429名学生代表,先后参加了军事理论学习,参观飞行模拟器、我军主战装备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激发投身军营、献身国防的热情。图为学生们在某部参观见学。 张欢朋 摄影报道。(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