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一座城市的英烈地标
以你之名 标记幸福
□通讯员 薛晶晖 王召尧 练红宁
丁香路、仲铭桥、太平亭……江苏省南京市,许多地方以英烈名字命名。这些被冠以英烈之名的道路、桥梁、亭阁,无声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在大地上镌刻一个个闪亮的精神地标。
清明将至,越来越多的南京市民、外地游客来到这些英烈地标,鞠一个躬,献一束花。慎终追远、思古怀今,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其中几处英烈地标,在重温这些名字所承载的英雄故事中读懂如磐的初心,以今日之幸福告慰英灵。
“仲铭桥”头的缅怀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社区冯谭庄的西头,有一座“重民桥”。江宁区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内,有一座“仲铭桥”。它们,都与革命烈士邓仲铭有关。
邓仲铭原名邓振询,又名邓重民,江西兴国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1943年夏,时任中共苏皖区委副书记、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邓仲铭随部队转移途中,在江宁禄口冯谭庄遭遇敌情,渡河时不幸牺牲。
“邓仲铭牺牲时年仅39岁,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南京周边地区牺牲的我党级别最高的干部之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办公室主任陆军介绍,几十年来,南京人民没有忘记邓仲铭,建立了多处纪念地标。1981年,当地政府在冯谭庄原高桥渡口修建拱桥,取名“重民桥”,桥头立有一块“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后来,当地又在位于主城区的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建造了一座“仲铭亭”,亭前的拱桥取名“仲铭桥”。
临近清明,人们来到碑亭桥头,表达他们的缅怀,寄托他们的哀思。
“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旁,从小听着邓仲铭烈士故事长大、义务看护纪念碑15年的古稀老人徐九根,一大早把纪念碑擦拭得干干净净。“就是想为烈士尽一份心。”徐九根说。
“耀华社区”的传承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有个“耀华社区”,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此牺牲的烈士张耀华而命名。
社区80岁老人陶洪银说,过去这里不叫“耀华社区”。张耀华烈士牺牲后的70多年间,从“耀华乡”到“耀华大队”,再到“耀华村”和“耀华社区”,这片地域的名称随时代发展几经变迁,惟有“耀华”二字,被一直保留下来。
张耀华1938年参加新四军,后被组织派到原江宁县赤山区负责地方武装工作。他不仅在同日军斗争中表现英勇,遇到村里生病的老人或孩子时,还常常出钱替他们请医买药。
1944年4月,因叛徒告密,张耀华居住的村庄被敌人包围。主动要求断后掩护的张耀华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又是一年清明时。设置英烈事迹展板、宣讲烈士故事……这几天,在“耀华社区”的张耀华烈士广场,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纪念烈士活动,46岁的老兵王刚也在其中。1998年退役后,他自学维修技术,后来给自己的维修店冠名“耀华”。
“老老实实经营,实实在在做事,才不会给‘耀华’丢脸。”王刚说。
“太平亭”前的思念
时近清明,正是外出踏青的时节。近日,一场“异地安置居民回‘甲’健步行”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六甲社区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是此前居住在这里的几十位居民,由于城市建设规划,2013年他们集体搬迁到其他社区安置居住。
搬迁已过10年,为什么健步活动还要选在老社区举行?活动组织者、六甲社区党总支负责人黄书余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个‘太平亭’。”
1983年7月14日凌晨,滁河西岸的长芦圩坝突然决堤,洪水席卷附近的葛桥村、沿河村(2006年合并为六甲社区)一带。正在附近执行施工任务的原基建工程兵某部班长杨太平,迅速加入18名官兵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挽救了多名群众的生命。然而,为救一名被洪水卷走的战友,用尽全力将战友托出水面的杨太平却被卷进洪流,英勇牺牲。
杨太平牺牲一周年之际,当地在沿河村建造了一座杨太平烈士纪念碑亭。“今年是杨太平烈士牺牲40周年。把健步活动的起点选在‘太平亭’,是想寄托一份哀思,向烈士表达感恩之情。”一位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说。(本文转自2023年4月1日《解放军报》)(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3年4月3日)
南京开展“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管宏 徐银河)3月31日,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宗宁虎带领局班子成员和机关、直属单位负责人来到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在高淳区游子山烈士纪念碑前,全体人员庄严肃立、鞠躬默哀,为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擦拭烈士墓碑,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据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缅怀英烈、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活动,要求各级烈士陵园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举行专题纪念活动,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代祭扫服务。同时,倡导市民通过中华英烈网、宁英烈云平台、“我的南京”APP“宁思念”祭英烈板块开展网上英烈祭扫。(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3年4月3日)
暖心!
南京军地联合举办军嫂专场招聘会
本报讯(通讯员 薛晶晖 毕丽娟 张永祥 记者 毛蕾)“职等你来,建功金陵!”4月1日,南京2023“助力军嫂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市人才大厦举办,共组织用人单位近70家,提供岗位近600个,为未就业军嫂提供了一次机会。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应聘的军嫂认真观看宣传展板,选择适合岗位进行咨询。也有不少军嫂带着丈夫、抱着孩子来到现场,军嫂小黄说,自己与丈夫两地分居多年,各忙各的事业,现在孩子大了,她便辞去老家工作,带着孩子来南京团聚。“我是学规划专业的,想找一份专业相近、离家近些的工作。有几家企业发布的岗位与我意向接近,也方便照顾家庭。”
现场还发生了暖心的一幕:六合区工商联工作人员李荣弟接待时,发现有位军嫂具有会计、法律双学位,且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由于家住浦口,便主动联系了浦口区工商联,热情通报了军嫂信息,请对方帮助推荐。军嫂连连感谢,李荣弟说:“我也是转业军人,了解军人家庭情况,能帮尽量帮一把。”
据介绍,本次招聘会由南京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市双拥办、南京警备区政治工作处等单位军地合办,组织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等各类单位,提供金融财会、市场销售、客服专员、工程管理、劳动保障协理员、社工、保育员、医疗稽核等岗位。(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3年4月3日)
东部战区交通沿线军供大厨 首次厨艺大PK
南京军供站、蚌埠军供站夺得团体一等奖
本报讯(通讯员 徐章波 杨春吴风萱 记者 姚沁玥 黄琪)红烧肉、炒鸡丁、清炒土豆丝……3月30日上午,随着“比赛开始”的号令,东部战区交通沿线军供业务技能比武在南京展开。据悉,这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首次战区范围内举办的军供业务技能比武。
在“热食烹饪”现场,数十位军供大厨择、洗、切、炸……据介绍,比武设置“基础理论考核”“保障方案拟制”“热食烹饪”三个项目,“理论+实操”比拼,全面检验各军供站点饮食烹饪技能水平及机动化保障能力。其中“热食烹饪”要求各队按3荤1素1汤1面点1水果的标准,在2小时内制作出30份军供餐。
值得一提的是,与普通厨师不同,军供大厨的炊具是“特大号”的:锅铲如人脸大,炒锅是普通的两三倍,装食材的容器用上了“盆”或“桶”……工作人员笑着说,现场比赛的出餐量与日常保供量相比少多了,平时炒菜需要两人各抡一把大锅铲,站在锅沿边轮流翻炒,才能炒熟一锅菜。
说话间,大厨们已经处理好食材开始炖煮。“咕嘟嘟”的炖煮声中,红烧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十分诱人。记者观察到,各队备有多个小燃油罐,保证人人吃上热食,他们在备餐完成后,会盖上防尘罩,保证安全卫生。菜肴制作完成后,会及时封存、保温、打包,不仅成品易于食用,整个流程也迅速、准确。
本次技能比武共有13支代表队参加决赛。最终,南京军供站、蚌埠军供站夺得团体比赛一等奖。(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3年4月3日)
双拥短波
栏目主持人: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高峰 蒋卓欣
江宁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3月31日,江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全体人员在土桥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当天,淳化小学学生代表也参加了祭英烈主题活动。 许剑龙 姜飞
离休三所、十所缅怀革命先烈
3月28日,南京离休十所联合离休三所、锁五社区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共同祭奠先烈英魂,弘扬传承时代精神。朱地委 吴益娇
上元中学师生祭扫邓仲铭烈士碑
3月31日,南京市上元中学师生徒步近3公里,来到仲铭桥头、仲铭亭前,祭扫邓仲铭烈士碑,传承英雄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陈远根 钱倩芬(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