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星火”
——记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
□通讯员 于鹏飞 肖力铭 朱桁冈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毛蕾
七月,骄阳炙烤大地。地处塞北大草原的某训练基地迎来了特殊的客人: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现场给部队的宣讲团战士进行创新理论宣讲指导。
从海防前哨,到丛林腹地,从雪域高原,到茫茫戈壁……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的教员们便启程奔赴座座军营、地方高校、田间地头,在一次次“举星火者”的播火之旅和“播火者”的铸魂之旅中,将真理星火播遍祖国大地……2022年11月22日,该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2023年八一前夕,双拥周刊记者走进陆军工程大学,零距离采访了这个群体中的几位典型代表,听他们讲述“播火”路上的使命与担当!
给“星火”画像
一群靠情怀和信仰“出圈”的人
“星火”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如果给他们做个“群体画像”应该如何勾勒?
采访前,记者查阅资料,对“星火”群体有了一个“高知+学霸”的简单印象: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是由该校青年政治教员群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红色娘子军”等5个理论宣讲服务团队发展而来,分布在南京、石家庄、重庆、武汉、徐州等四省(市)五地。近5年,这个群体出版著作、教材100余部,10余篇论文入选全国全军重大理论研讨会,30余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级奖项。他们的宣讲足迹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3个地(县)级市,先后有12人次获评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奖,5人次荣立二等功。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高知”“学霸”之类的标签远远不足以概括这个群体的全貌。因为,采访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听到的每一个故事、看到的每一张照片都在说明:“星火”群体的“出圈”靠的不是“颜值”和学历,而是信仰与坚守:他们是一群用真心感悟真理魅力、坚守信仰的“举旗人”;是用真情传播创新理论、培塑灵魂的“生力军”;是用真做践行初心使命、助推强军的“急先锋”。
听“星火”故事
一本贴满备注标签的理论教材
在“星火”群体荣誉展陈室里,有一本特殊的理论教材——《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书页上面手写的批注密密麻麻,还夹满了大大小小的备注纸条,这些批注、备注有对教材的解读阐释,有围绕教材阅读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也有日常教学的心得体会。这本书的主人就是星火群体成员之一、全军党史宣讲团成员,从事党史军史教学研究已有30余年的郭幼茂教授。
2023年1月,郭幼茂教授和“星火”群体教员们奔赴边防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的首站是边防某部,地处中朝、中俄边境。彼时恰逢寒冬腊月,气温逼近零下三十摄氏度。
水流峰是珲春敬信镇境内的第一高峰,1963年罗瑞卿大将视察时指示在此设立哨所。去哨所的路上,一条长约数公里的隧道是必经之路。隧道是战士们挖掘的,高度仅有一米多,很多地方只能弯腰通过。
年轻人都走得气喘吁吁,更别说上了年纪的老教授了。但郭教授坚持要见哨所官兵。艰难地走出隧道口,郭教授喘着粗气说不出话来,片刻休息后就跟哨所官兵聊起了家常,指导官兵如何把创新理论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如何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强军实践。郭教授的一言一行深深打动了守国门的年轻战士,心灵的春水无声地涌动在冰封的三国交界处。
郭幼茂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星火”群体认真开展学习研讨,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准备。
一束从边境寄来的天山红花
今年3月,西藏军区某部发来感谢信,并寄送一件单位的文化标识——印有“高原雪豹”字样的玻璃雕塑和臂章,感谢“星火”教员丁郁为该旅开展理论服务。原来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星火”群体彻底火“出圈”,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各地慕名的“约课”邀请。今年年初,西藏军区发来邀请,希望他们能给刚来的新兵们上堂有针对性的课。
面对这个从平均海拔4800米的雪域边关发来的定制要求,丁郁精心录制了专题微课《和青年战友谈心——做好人生的选择题》,通过在线的方式,选择官兵身边的事例,为千里之外的边防官兵解疑释惑。目前,微课视频已经送抵雪域边关两支边防一线任务分队,为官兵开展理论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员,送您一束天山红花,感谢您为我们传播信仰、凝聚力量。”前不久,教员佘颖颖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的信。看着信封上的名字“马明”,佘颖颖脑海里浮现出了那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学员。
马明所在的边防团正是“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团。马明对理论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在课堂上也活跃,后来在佘颖颖的推荐下,他还登上学员们梦寐以求的“军士大讲堂”。
“教员,如今我已是班长了,在担负边境巡逻任务的同时,按照您教授的方法带着战友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奋力前行的指路明灯。”随信寄来的,还有一束火红的天山红花标本:“教员,送您这束新疆特有的天山红花,感谢您为我们传播‘红色信仰’,凝聚‘红色力量’。”
教员的思想提领,往往会改变青年学子的人生选择。2017届国防生学员刘一鸣,曾参与组织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竞赛,赛后企业赞助商许诺他到公司上班年薪几十万元,当时他有些心动。针对这一情况,群体组织教员灵活运用“理论课堂夯根基、随机课堂解扣子、实践课堂给钥匙”三步法,帮助刘一鸣悟懂一个道理: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强国强军事业,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从此,献身国防、建功军营的信念在他心中牢牢扎根,刘一鸣不仅考取了钱七虎院士的博士生,还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现在,刘一鸣已博士毕业成为一名军校教员。近年来,毕业学员中先后涌现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简春、一等功臣王春卫等优秀代表。
一次只有一个听众的宣讲
东南沿海青屿岛,常年风大、雾浓、湿度高。今年2月,曹二刚教授带领“星火”群体教员来到这里,登船艇、上海岛、进班排,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基层官兵面对面促膝交谈,为官兵宣讲答疑。
每一个营区、每一个海岛、每一个点位,“星火”教员们都真情宣讲,即使再远也要亲身抵达。2019年,曹二刚赴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开展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其间,他得知某哨所仅有一名执勤战士。山路难走,又赶上天气不好,但曹二刚坚持要走一趟。到了哨所,当天的执勤战士是王梓宇,曹二刚以拉家常的方式给他讲了一堂生动的国家安全形势教育课。
那次理论服务活动中,曹二刚辗转数千公里,常常是讨论问题在车上、修改讲稿在路上、备课整理在晚上,却始终保持激情为官兵讲好每一堂课。
“行动是最好的教育,表率是无声的教案。”一名旅领导说,曹教员为基层官兵树立起政治教员的好样子。
要求学员做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员张伟是有名的“理论达人”,家中有2000余册理论书籍。“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得有一桶水。”张伟说。和张伟一样,“星火”群体注重严谨治学、深耕科研,将心思精力向教学研究倾注。近5年来,这个群体先后有十余篇研究成果入选全军重大理论研讨会。2019年,全军组织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评出15堂精品示范课,其中2堂出自这个群体。
一个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
十余所军地学校观摩,数十名军地专家教授指导,苏冀鄂渝四省五地同步直播……今年6月27日,陆军工程大学举办“‘星火’耀青春 思政军课堂”建设成果交流展示活动。这是大学与秦淮区17所学校组建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一个缩影。
“这次活动我们学员宣讲团用宣讲开启理论服务、传播真理向未来。”教员俞红就是思政联盟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她说:“我们也将与联盟学校不断挖掘用好共建特色资源,常态化开展信息互通机制,共同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心系广大青年,让理论“筑梦青春向未来”。近年来,“星火”群体引导广大青年扛起使命责任: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星火”群体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等多个高校宣讲团,开展主题联学活动。
2020年,“星火”群体来到石家庄市第二中学,为学生们讲述“三大战役”的运筹指挥、进京赶考的历史清醒等。
此外,“星火”群体还指导各校区成立了“烽火”学员宣讲团、“红岩雪鹰”宣传队、“为战”青年博士宣讲服务团等12个群众性宣讲团队,覆盖各层次的学员。
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正是有了这种胸怀与视野,信仰的火种才会点亮盏盏心灯,传遍军营内外,燎原大江南北。(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23年8月7日)